【摘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青年官兵婚戀觀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多選擇的傾向,以平等為前提、愛情為基礎的家庭婚姻倫理核心價值理念受到了極大的沖擊。本文以實例為基礎,分析了青年官兵婚戀觀向“求富”轉變的心理原因,并探討了引導青年官兵樹立正確婚戀觀的方法和對策。
【關鍵詞】軍人 官兵 婚姻 道德
【中圖分類號】E0-0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9-0188-02
“婚戀觀”是指人們在婚前戀愛、婚姻生活以及婚戀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標準和價值取向。軍人職業具有特殊性,因此我國在法律上對軍婚有很多特殊的保護性規定,也使得軍人的婚戀較之其他職業的人群來說更加穩定,但近幾年來,伴隨社會的深刻變革和經濟的飛速發展,部隊青年官兵的婚戀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新生代的青年官兵絕大多數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年代,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是“唱著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的,由于受到現代時尚和大眾傳媒的影響,部分青年官兵婚戀擇偶上比較重視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具有明顯功利主義的傾向。盲目“求富”的婚戀觀給青年官兵的戀愛婚姻帶來了一些問題和矛盾,對個人幸福、軍心穩定和部隊建設也都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 青年官兵“求富”婚戀觀的形成
人們常說:“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結一門好親,少奮斗十年”等,在社會日益現代化的進程中,軍人的婚戀觀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這種轉變使軍人對婚戀對象的選擇呈現出多元化、多層次的趨勢,不少部隊的青年官兵當中也出現了“非富不嫁”、“非富不娶”的婚戀“求富”潮流,青年官兵希望借婚姻改變命運、改變人生的觀念和現象逐步增多。“求富”婚戀潮流引發了軍隊內部比較廣泛的討論和思考,概括起來有兩種:一種認為“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人皆可以有的權利”;“‘仇富’是階層偏見”;另一種認為“嫁(娶)個有錢人使純潔的軍人愛情沾染了銅臭”、“‘金錢至上’的愛情和婚姻是不對等的,必定無法長久”。
安東尼·華爾士曾在《愛的科學》中說:“長相迷人和有錢,在婚姻賽跑開始時會獲得一路領先的優勢,而智力和善良,則是只有在賽跑開始后才會發生作用的因素。”可見過分強調物質條件和經濟基礎的婚姻是不牢固的。但是,由于改革開放以來婚姻道德評價標準失范、社會婚姻道德調控能力弱化,個體婚姻選擇傾向庸俗化等原因,使得以平等、尊重為前提,愛情為基礎的家庭婚姻倫理核心價值受到了極大的沖擊,帶來婚戀世俗化、功利化等弊端。而現實中,部分青年官兵完全出于虛榮心理來確定婚戀行為,有的刻意追求“門當戶對”、“強強聯合”;有的執著追求“門不當戶不對”,即男軍人希望高攀高干多金女,女軍人期盼嫁入豪門一步登天,把婚姻作為彌補自身條件不足的籌碼,希望借助婚姻來改變自己的命運,婚姻成了純粹追名逐利的工具。
二 青年官兵形成“求富”婚戀觀的心理原因
1.“金錢萬能”的心理
社會經濟的發展在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了貧富分化、消費膨脹、物質攀比等問題,物質利益的刺激大大激發了人們追求財富的心理。社會鼓勵調動各種生產要素創造社會財富,只要在法律、制度允許的范疇內致富就是合法、合理的,當青年官兵把對金錢的崇拜和追逐轉移到戀愛婚姻中,將婚戀看成是一場交易,認為金錢是這場交易中最重要砝碼時,“金錢婚姻”無疑成為改變經濟地位最便捷的方式和手段。雖然這種婚戀價值觀的偏離仍然屬于個別現象,但對青年官兵的婚戀觀已產生重要影響,安全感缺乏和競爭壓力驟增所造成的“金錢萬能”思想逐步銷蝕兩性交往中的情感底蘊,使青年官兵的情感日益物質化。某團一位二級士官周某在擇偶過程中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在老家有一位青梅竹馬的女朋友,兩人早就確定了戀愛關系并已準備結婚,但是部隊一位不明情況的領導又給他介紹了一個女孩,并說這個女孩經濟狀況很好,希望周某好好考慮。周某思來想去,最終為了自己的“錢”途而謊稱沒有女朋友進而與領導介紹的女孩開始交往,很快兩人就確定了戀愛關系并開始談婚論嫁。老家的女朋友知曉了周某的行為后傷心不已,鬧到部隊要求領導解決問題,最終兩個女孩都離周某而去。
2.“虛榮攀比”的心理
部分青年官兵由于自身家庭條件一般,或家庭負擔較重,想找一個家庭條件較好的另一半分擔自己的經濟壓力;或看到周圍戰友都陸續走入婚姻的殿堂,而且大多數都找到了“財”貌雙全的另一半,內心也暗自較勁,在擇偶的條件上不自覺將情感因素后移,而將經濟條件擺在前面。軍醫小李的婚姻就屬于這種類型,小李家在安徽農村,從小立志要出人頭地,經過努力考上了上海第二軍醫大學,畢業后被分到某師醫院工作。后來,他與本單位一名漂亮、賢惠的護士建立了戀愛關系,外人看來兩人是郎才女貌,極為般配。但是,小李自己卻并不滿意,一是因為女朋友的家境不好,兄弟姐妹較多,經濟負擔很重;二是周圍的同事大都娶了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比較匹配的女孩,自己娶個護士覺得特別沒有面子。后來,有一位地方老板來看病,見他醫術不錯,就問他有女朋友沒有,他開玩笑說“沒有”,老板信以為真,就介紹說自己有一侄女,特別崇拜軍人,如果小李愿意的話,保證以后讓他過上“有房有車”的
日子,并可以和領導打招呼在工作上關照他。小李一聽就動搖了,與女方很快見了面并確定了戀愛關系,并不顧女友的苦苦挽留執意與老板的侄女結了婚。婚后,房子、車子倒是解決了,自己的進步問題也比較順利,但婚后的生活卻讓他感覺非常別扭,因為他與妻子的文化差異較大,基本沒有共同語言,更讓他受不了的是妻子經常數落他“你有啥本事,要不是我叔,你能有今天嗎?”這種極具優越感的語言,對他而言無疑是一種侮辱,但卻無可奈何只能忍受。
3.“逆反報復”的心理
有些青年官兵因為對父母干涉婚姻自由極為反感,要么故意找一個讓父母不滿意的對象“閃婚”,要么全盤接受聽之任之將婚姻選擇權全部交給父母。某副連長的婚姻就屬于這種類型,他在讀軍校期間交了一位女友,兩人的感情非常好,并懷著美好的期望將女友帶回去見父母,沒想到父母因為對方家境貧寒而堅決反對,父親甚至揚言“要是敢娶她,就斷絕父子關系”,盡管經過了無數抗爭,但最后還是被迫分手了。后來,父親為他介紹了一位家底殷實,門當戶對,但其他條件一般的女孩,出于逆反,他去見了那位女孩并和對方“閃婚”。還有部分青年官兵是因為感情失敗以后,出于對前任對象的憎恨或報復而結婚,只要對方比原伴侶更有錢、更優秀,不管是否喜歡、是否合適就匆匆走進婚姻。軍校女教員袁某,大學畢業后曾交了一位男友,兩人的感情原本很好,但男方后來找了一個家境殷實的女孩而堅定地與她結束了戀愛關系。此事之后,袁某傷心欲絕,認為“愛情”遠沒有“面包”重要,親戚朋友先后多次給她介紹對象,她都以對方經濟狀況不好而拒絕見面,去年,朋友又給她介紹了一位“有車有房,經濟基礎雄厚,但是年齡比較大”的男性,結果她竟然一口答應相親,并很快與對方領證結婚。婚后,由于彼此之間缺乏了解,矛盾沖突不斷,男方始終認為袁某是“圖錢”才嫁給自己,而袁某也為自己的選擇后悔不已。
三 青年官兵“求富”婚戀觀的教育引導對策
1.青年官兵自身要確立以平等、尊重為前提,以愛情為基礎的婚戀觀
愛情是異性個體間發自內心的強烈傾慕和相互吸引,它本質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仰慕對方人格基礎上的自覺奉獻,這樣結成的婚姻雙方才可以保持平等。真正的愛情是理性與情感的統一:一方面,愛情是被一個獨一無二的異性所吸引,蘊涵著對一個包括肉體和心靈在內的完整的理想中的個體的渴望;另一方面,人類愛情的觀念和社會心理內涵是由特定的社會文明發展程度所決定的,相愛的人們不僅在生理上相互吸引,而且在精神上也相互影響。“平等互愛是男女之間愛情賴以產生和發展的前提。缺乏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就不能在男女之間產生真正自由自主的愛情,相反,它只能滋生恩賜式的廉價之愛。相愛的雙方在戀愛中彼此尊重對方的人格,也就是對各自人身價值的尊重。”①
相互尊重,是現代婚戀觀的核心,舒婷的詩歌《致橡樹》曾這樣寫道:“我如果愛你——絕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愛你——絕不學癡情的鳥兒,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這首詩完美地體現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現代婚戀觀:真誠、高尚的互愛,應以不舍棄各自獨立的位置與人格為前提,同樣這也是青年官兵婚戀觀的核心和根本。
2.青年官兵在婚戀過程中要理性選擇婚戀對象,恪守婚戀道德
戀愛的目的,在于尋找適合自己的真正感情,為自己今后婚姻生活的幸福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在婚戀過程中,選擇什么樣的對象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由于軍人身份與工作環境的特殊性,能否正確處理好這個問題,直接關系到個人生活幸福和部隊安全穩定。每個人擇偶的標準是不同的,有人追求生理的歡娛,有人追求心理的融合,有人追求物質的豐裕,有人追求精神的充實。但各種不同的擇偶標準又不能脫離當前的社會條件、文化環境以及自身的具體情況而孤立地存在。在軍隊這個特殊的群體中,青年官兵的婚戀行為既要尊重本人意愿,也要進行適當的教育引導,必要的輿論監督和良好的氛圍風氣是培育青年官兵婚戀道德的必要條件之一。再者,戀愛不是純粹的個人行為,而是與他人、社會有著密切聯系的社會性活動,因此,婚戀選擇和行為必然要遵守相關的道德準則。作為社會精神文明楷模的軍人,在婚戀中尤其要遵守好“自愿選擇、堅貞專一、自重負責”的道德準則。假如雙方同意并已經確立了戀愛關系,就應對愛情忠貞專一而不能為金錢而朝秦暮楚;假如雙方最終組成了家庭,就應盡好責任與義務而不能為利益而始亂終棄;當自己面臨金錢和物質的誘惑時,要守望最初的真愛,堅持正確的道德底線。
3.軍隊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強教育引導,營造良好的婚戀風氣
一方面,基層政工干部要用實例和真情積極引導青年官兵,戀愛雙方應建立在志同道合、心靈默契、情感共鳴的基礎上,切不可以“財”取人。純樸、真誠的婚戀動機才能保證雙方婚姻幸福的指數的提升,因愛而結合的婚戀才是高尚和純潔的。青年官兵要想建立美滿幸福的婚姻,需要把婚姻建立在共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基礎上。革命導師馬克思在1866年寫給保爾·拉法格的信中提出,“您應該在考慮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②對此,馬克思提出了三個基本要求:(1)一個成熟的人要能深刻地理解并培育起真正的愛情;(2)一個成熟的人要有自己的事業和維持家庭生活的必要的經濟條件;(3)一個成熟的人在考慮結婚以前應經受社會生活的多方面考驗。良好的事業能為贏得美好的愛情與婚姻奠定堅實的基礎,而美滿的愛情與婚姻,也能為安心部隊工作創造良好的條件,因此,應積極引導青年官兵愛情與事業并重,爭取愛情、事業雙豐收。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成為馬克思所說的“成熟的人”,也才能真正收獲事業的成功和婚姻的美滿。
另一方面,針對青年官兵婚戀“求富”過程中已經出現的問題和矛盾,應積極穩妥的幫助協調處理,確保不發生事故。各級領導要主動關心青年官兵的婚戀問題,在法規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力所能及地提供便利條件,對個別官兵因婚戀而引發矛盾糾紛的,要適時教育,及時匯報,引導官兵依靠組織和法律途徑解決問題,避免矛盾糾紛激化和擴大。
注 釋
①周全德.論愛情倫理的建構和愛情倫理教育的意義[J].社會科學評論,2007(3)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