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內容豐富,包羅萬象,是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化的回顧、總結、濃縮和藝術,是中國封建社會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體育活動作為中國古代人們現實生活的一部分,曹雪芹在《紅樓夢》中也多有描述,如散步、放風箏、釣魚、踢球、劃船、蕩秋千、擊鼓傳花等。
一 散步
《紅樓夢》中有多處出現了對散步的描寫。第二回賈雨村飯后出來散步,遇舊日好友冷子興。第三十八回史湘云請賈母賞桂花,吃螃蟹,賈母在鳳姐的攙扶下,還走過了咯吱咯吱的竹橋。第三十九回賈母帶領女眷,領著劉姥姥游大觀園。散步最早源自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士服用五石散后的藥物反應,五石散具有較強毒性,服后身體發熱,藥性發作時必須行走散發,因此有行散的說法,后行散的方式保留下來,并演化為今天的散步。南朝劉孝威《奉和六月壬午應令詩》:“神心重丘壑,散步懷漁樵。”(唐)韋應物《秋夜寄丘二十二員外》詩:“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散步不擇場地,不需器械,成為男女老少隨時隨地可進行的體育活動。
二 放風箏
《紅樓夢》中多處寫到風箏。如第五回寶玉看到探春判詞所配圖畫:“兩人放風箏,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狀。”第二十二回元宵節猜燈謎,探春出了一個風箏燈謎:“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此兩處僅是提到風箏,而第七十回中則有一大段現實中寶玉和眾姐妹一起放風箏的描寫。我國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風箏源于春秋時期,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早期的風箏被稱為“紙鳶”、“飛鳶”。自隋唐以來,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唐代晚期,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發出像古箏一樣的聲音,于是就有了“風箏”的叫法。明清時期,風箏已成為家喻戶曉的體育活動了。
三 釣魚
《紅樓夢》中有兩處寫到釣魚。第三十八回“林黛玉令人掇了一個繡墩倚在欄桿上坐著,拿著釣竿釣魚。”第八十一回中描寫了李琦、探春、李紋、岫煙的“四美釣游魚”。釣魚是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的一種古老的獲得食物的手段。半坡遺址中就有骨和牙制成的魚鉤,說明當時釣魚活動已較成熟。時至今日,釣魚依然是廣大人民喜愛的一種活動。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釣魚不僅僅只是獲取食物的手段,而更多的被賦予了文化內涵。如姜太公直鉤無餌,離水三尺,愿者上鉤,將釣魚作為出仕進身的手段。而柳宗元的“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韓愈的“侯家林館勝,偶入得垂竿”,都是將垂釣作為一種消遣手段,意在表現作者恬淡閑適的精神狀態。
四 踢球
《紅樓夢》有兩處踢球的場景。第二十八回“可巧門上小廝,在甬路底下踢球。”第四十一回“板兒忽見柚子又香又圓,覺得好玩,且當球踢著玩去了。”我國古代把踢球稱為蹴鞠。蹴鞠最早載于《史記·蘇秦列傳》:“臨苗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黃帝四經》亦有關于蹴鞠的記載:“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蹴鞠就是用腳踢球,它是中國一項古老的體育運動。唐宋時期蹴鞠運動相當普及,到清代,由于統治階級不支持,加之現代足球傳入中國,蹴鞠逐步走向衰敗。
五 劃船
《紅樓夢》第三十七回姐妹們醞釀結社作詩,探春邀請寶玉參加,請帖寫到“若蒙棹雪而來,娣則掃花以待。”此“棹”指船棹,代指小船,此處意為劃船。第四十回幾個駕娘撐來兩只棠木舫,鳳姐兒也上去,立在舡頭上,也要撐舡。劉向《世本》記:“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藝文類聚》載:西周成王時,“于越獻舟”。春秋戰國時,大國爭霸,造船業及航海業迅速發展,《越絕書》稱:越遷都由會稽至瑯琊,“伐松柏以為桴”,沿海北上,氣勢磅礴。至秦,徐福乘樓船入海,尋找不老之藥。從西漢中期前后,海上絲綢之路從古合浦郡始發,可通往印度、斯里蘭卡。隋煬帝好大喜功,大造龍舟及各種花船數萬艘,“飾以丹粉,裝以金碧珠翠,雕鏤奇麗”。唐宋以后,我國海上和內河運輸規模龐大,船業發展迅速,明朝鄭和下西洋發展至巔峰。現在競技體育中還保留著各種劃船類的比賽,如皮艇、劃艇、龍舟等。
六 蕩秋千
《紅樓夢》對蕩秋千僅有一次描寫,第六十三回寧國府賈珍的侍妾佩鳳和偕鶯在大觀園打秋千玩耍。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為了謀生,人們上樹采摘野果或獵取野獸時,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至于后來繩索懸掛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藝文類聚》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高無際《漢武帝后庭秋千賦》云:“秋千者,千秋也。漢武祈千秋之壽,故后宮多秋千之樂。”唐代宮廷把蕩秋千稱為“半仙戲”,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中說:“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市民因而呼之。”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深受人們的喜愛,唐宋之后,蕩秋千的習俗遍及全國。
七 擊鼓傳花
《紅樓夢》第五十四回鳳姐“不如叫他們擊鼓,咱們傳梅,行一個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第七十五回賈母命折一枝桂花來,命一媳婦在屏后擊鼓傳花,若花到誰手中,飲酒一杯,罰說笑話一個。
擊鼓傳花是中國古代酒宴上的助興游戲,屬于酒令的一種,又稱“擊鼓催花”,源于唐代《羯鼓錄》中所述李隆基一次擊鼓后,柳枝發芽了。后用作酒令,改作“擊鼓傳花”。杜牧《羊欄浦夜陪宴會》詩句中有“球來香袖依稀暖,酒凸觥心泛艷光”,可以得知唐代酒宴上擊鼓傳花助興的情景。宋代范成大《上元記吳中節物》詩有“酒壚先迭鼓,燈市早投瓊”。
參考文獻
[1]房強.現代運動風箏的起源與發展及其健身功能[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3):78~80
[2]徐金堯.《紅樓夢》中的健身方法探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3(1):77~79
[3]蘭雷、邢明非.中國古代蹴鞠的起源、發展及消亡[J].魯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284~288
[4]崔宗祥、趙晚霞.從《紅樓夢》看我國清代婦女體育活動項目及其特點[J].湖北體育科技,2004(7):309~310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