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黨內選舉是高校黨內民主的重要載體形式,而作為加強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核心切入點是完善高校黨內選舉制。公推直選模式作為推動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新舉措、新形式、新成果,已在黨內民主建設上初顯成效,體現了發展黨內民主的內在訴求,彰顯了民主政治發展的價值取向,對完善高校黨內選舉制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黨內選舉 公推直選 實踐價值 高校
【中圖分類號】D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09-02
積極發展黨內民主,增強黨的創造力歷來都是保持我黨生命力和活力的首要條件。高等院校擔負著思想文化的傳播以及科學研究的開展的重任,同時也擔負著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職能。從某種程度上講,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成效關系到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和諧發展。而作為加強高校黨內民主建設的核心切入點是完善高校黨內選舉制。因此,探究完善高校黨內選舉制的路徑顯得尤為重要。而公推直選模式作為推動黨內基層民主建設的新舉措、新形式、新成果,已經在黨內民主建設上初顯成效,體現了發展黨內民主的內在訴求,彰顯了民主政治發展的價值取向,對完善高校黨內選舉制無疑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一 公推直選的基本內涵及發展
《黨章》第五章黨的基層組織第二十九條中指出:“總支部委員會和支部委員會由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提出委員候選人要廣泛征求黨員和群眾的意見。”這一規定是開展“公推直選”工作的制度基礎;而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要“積極推進黨內民主建設”,“推廣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由黨員和群眾公開推薦與上級黨組織推薦相結合的辦法,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直接選舉范圍,探索擴大黨內基層民主多種實現形式”。這段論述可以說較為明確地提出了在基層黨組織中推廣“公推直選”。具體來講,所謂公推直選,是指在基層黨組織換屆選舉中,在一定范圍內公開推薦候選人,由黨員大會直接選舉產生委員會成員、書記和副書記。完整的“公推直選”過程一般包括選舉前的組織發動,選舉過程的展開,選舉后的任命及其他后續工作。“公推”,即:采取組織推薦、黨員推薦、群眾推薦和個人自薦相結合的方法,按新一屆黨組織領導班子職數、任職條件,公開推薦基層黨組織的委員、副書記和書記候選人的辦法。“直選”,即:基層黨組織通過黨員大會直接選舉基層黨組織的委員、副書記和書記。十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對關于黨的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和支部委員會選舉辦法的規定作了修改,增寫了“提出委員候選人要廣泛征求黨員和群眾的意見”的內容;把原黨章中“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選出的書記、副書記,應報上級黨組織批準”修改為“基層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的書記、副書記選舉產生后,應報上級黨組織批準”。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完善黨內選舉辦法、推進公推直選工作做了進一步要求。這些修改為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公推直選的實踐和探索提供了法理依據和制度空間。
二 高校黨內選舉推行公推直選的實踐價值
1.創新了高校黨內選舉制度,體現了選舉競爭性
第一,改進了候選人提名方式。長期以來,高校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的產生主要采取的是封閉選舉的模式,候選人基本上在開選之前就已經被校黨委認可推薦確定,最終導致選舉流于形式。而公推直選模式與傳統的黨內選舉過程中候選人提名方式不同,在公推直選中候選人完全由黨員、群眾和各方代表公推產生,上級黨組織不再事先確定人選,這樣既促使了更多符合條件的黨員干部有了相對公平的競爭機會,保障了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了黨員、群眾的政治熱情和主人翁意識,增強了廣大教師參與黨內事務和學院建設的熱情,是一次黨內民主帶動校內民主管理的重要實踐活動。
第二,拓寬了選舉人了解候選人的渠道。傳統的選舉方式,介紹候選人的方式過于簡單,難以避免選舉投票的隨意性、盲目性。而公推直選,通過全校公開競職演說、答辯、現場回答、黨員群眾隨機提問等環節的設計,使候選人能更廣泛地接觸廣大師生,與之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同時也能夠使黨員對候選人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做出最為理性的選舉決定。
第三,變革了選舉方式。(1)變過去的等額選舉為差額選舉。適當擴大差額推薦和差額選舉的范圍和比例,使選舉更具有實質性競爭。那些經過競爭性演講和答辯脫穎而出的干部所具有的反應能力、應對能力、掌握局面的能力,正是目前干部隊伍中普遍缺乏的素質。(2)變書記由委員會選舉產生為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現行章程規定黨內選舉要體現黨員意志,要體現民主原則。然而,長期以來,基層黨組織尤其是支部書記主要通過上級任命的方式產生,上級黨委意志起著關鍵性作用,廣大黨員的選舉不過是“例行公事”而已,選舉很難體現普通黨員的想法和意見,屬于“確認型”的選舉而非“競爭型”選舉,選舉的“民主性”無從體現。直選則是更為民主的選舉,使基層黨組織獲得了堅實的群眾基礎,亦能充分反映出黨員的選舉意志。
2.創新了黨員權利保障機制,激發黨員的主體活力
在黨員的基本權利中,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一項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占據黨員權利體系的核心地位。選舉權主要解決的就是黨內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問題,因此,它直接關系到黨內民主的實質。黨內民主實現程度的好壞,可通過黨員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實現程度來判定。但是,在現實高校選舉環節中,不按正常程序選舉,或是在選舉時采用直接任命制,抑或先任命后選舉以及變相任命的方式,采取種種違反黨員選舉權的形式包辦選舉,侵害黨員基本的選舉權,黨員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和心聲。有些高校以各種原因為借口,對于定期選舉采取拖延、延期的形式,甚至在選舉時,操作過程極不規范,有些變差額選舉為等額選舉,致使選舉存在不透明、不公開、“走過場”、“走形式”的問題,嚴重損害了黨員的基本權利,黨員的權利始終得不到有效保障。公推直選賦予廣大黨員直接選舉書記、委員的權利,使廣大黨員在黨內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得到了保障。通過公開宣傳、公開報名、競職演講、答辯等環節,彰顯了公開的原則,保證了廣大黨員的知情權;通過全體黨員的直接選舉,充分保證了黨員的參與權與選舉權,激發了他們的政治熱情和政治責任感,增強了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
3.創新了干部選任機制,推進了干部制度改革
發展黨內民主,關鍵在于擴大黨的領導干部選任上的民主。只有靠民主的用人管人機制,才能始終保證干部執政為民,權為民用。按照規定,上一級黨委向黨代會推薦書記的候選人,然后由后者投票選舉。黨代會通常不會提出新的候選人,上級黨委掌握著整個選拔過程。而在實際運作中,某些個體(黨委書記)有可能控制候選人名單,使選拔成為“暗箱”操作。候選人要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以及資源來迎合上級領導,以爭取他們的注意和關心,致使“買官”“賣官”成了一種比較嚴重的現象。公推直選把黨管干部原則體現于黨組織用科學的制度、規則和程序選人上來,確保了干部選拔任用工作中民主的有序運作和良性運行;把群眾公認原則體現在從提名到最終人選的產生都由多數人從多數人中選人上來,由群眾來民主測評黨組織和黨員,預選出有群眾基礎的候選人,參與公開質詢正式候選人等,落實了選任制干部選拔任用中的民主要求;把公開、公正、公平原則體現在透明化運作和通過公開的賽場競爭選人上來,變“伯樂相馬”為“賽場選馬”,防止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又有效地避免了賄選行為的發生,為擴大干部選拔任用中的民主提供了必要保障。此外,還有許多其他方面的效應,如加強了民主監督,激發了基層黨員干部隊伍的活力,端正了執政理念,促使干部把對上負責與對下負責統一起來,拓展了選人的視野。
4.創新了權力監督機制,實現黨內有效監督
監督的政治功能在于防錯、糾錯。監督權是黨員的一項重要的民主權利。沒有嚴密的黨內監督,黨內民主就成為一句空話,沒有黨內民主的建立和發展,黨內監督就不可能真正實行。黨員理所當然是黨內監督的主體。但是在現行權力運作的體制和機制下,監督主體的作用受到了一定限制。首先是黨內權力運行不夠公開,使得各類監督主體無法有效展開監督。其次,黨的各級代表大會雖然都選舉產生紀律檢查委員會,但現行的體制格局限制了紀委功能作用的發揮。紀委雖然也接受上級紀委的領導,但更主要的是隸屬同級黨委,這使得紀委事實上難以對同級黨委常委和“一把手”進行監督。普通黨員的監督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只能是事后監督,是對結果的監督而非對過程的監督。公推直選真正實現了黨員的監督權,黨員在選舉全過程參與監督,并對當選班子的權力運作從過程到結果進行監督,充分保證了黨員監督權的實現。
三 結束語
目前,公推直選還沒有統一模式。在具體實踐中會遇到許多問題,如如何提高教師黨員參與自薦的積極性? 如何有效提高推薦和選舉工作的效率和質量? 如何確定書記等額直選還是差額直選,避免形式差額實質陪選現象? 如何處理好候選人公推與干部交流問題? 如何合理確定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候選人的結構,是否考慮學生委員候選人,等等,需要我們從實際出發,按照于法周延、于事簡便的原則,綜合考慮各個方面的相關因素,不斷加以健全和完善,使公推直選取得更好的效果,形成更加成熟的經驗和做法,從而更加有力地推動高校基層民主和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肖剛.積極推進公推直選工作 不斷擴大高校黨內民主[J].高教與經濟,2010(3)
[2]陳軍強.高校基層黨組織推行直選的制度分析及路徑選擇[J].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2009(4)
[3]吳躍峰.加強高校黨內基層公推直選工作概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3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