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與美是西方文論中的兩大基本概念。這兩個概念在產生之初其關聯并不大,在歷史與文化的變遷和發展之后,兩者之間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在西方哲學產生之初,藝術與美是互不相關的;在羅馬時期兩者逐漸靠近,到了20世紀又再度分離。藝術與美的關系理論的發展之變遷,究其原因,是兩者爭奪地位的結果。
【關鍵詞】藝術 美 發展流變 歷史變遷
【中圖分類號】J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15-02
藝術與美這兩個概念,從現代藝術與美的角度來看,兩者似乎是不可分割的一對概念,雖然彼此有區別卻又相互依存。但是兩者之間的關系并非自古有之,而是從彼此毫無關聯走向融合,又從融合走向分離的過程。這一發展流變過程經歷了文化的發展、政治的更迭、學科的建立等重要因素的影響。
一 哲學源頭:藝術與美毫無關聯
在哲學產生之初,藝術與美是毫無關聯的兩個概念。古希臘時期,“藝術”一詞之意與現今不同,是指“技藝”的意思,即表示的是制作某種對象所需要的技巧。正如塔塔爾凱維奇在其《西方六大美學觀念史》中所說的那樣:“舉凡技巧都需以某種規則之知識為基礎,是以缺少規則或方案便不能成其為藝術。”①從此可以看出,古希臘時期的“藝術”一詞換為“技藝”更為合適。這時的藝術是指那種依靠理性的活動,是為了某一種固定的目的而進行的活動的產物。如果非要對這種藝術進行評價的話,想必古希臘人的評價標準定會是實用與否、達到目的與否,而不會用美進行品評。
與此相應的,美這個概念在西方文論源頭上也與今日不同。從詞意學角度來看,古希臘時期的美的概念要比現在寬泛得多,其外延所至,不僅僅涉及美的事物、形態、色彩等,對于那種合規律性的風格、精妙的思想也同樣適用。而到了公元前5世紀,智者學派才將美的概念的外延相對縮小,他們將美的概念界定為“那透過了視、聽而予人快感的東西”;斯多葛學派也將美的概念縮小為“美是那具有合適的比例和誘人的色彩的東西”②,斯多葛學派對美的概念的界定,顯然是接受了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美是“和諧”的理論。除此之外,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對于美的定義還有許多說法,大體都不盡相同。因此可以說,那時的美的概念是十分龐雜的,其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
在西方哲學源頭,藝術與美的概念是不相關聯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其概念不存在,相反,那時美與藝術的內涵與現代之意不同,因而同現代美與藝術之間的關系必然不同。在柏拉圖那里,藝術屬于第三層世界,它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而現實世界又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因而藝術的目標則是要為現實服務的,即達到理念世界最高的美——“美本身”。柏拉圖所說的美,是好、善的同義詞,是理念的顯現,與現在美的概念并不相同。古希臘時期的其他著名學者,如亞里士多德,在其理論著作中,也沒有將藝術與美結合在一起。從此,不難看出,美與藝術的關系理論,在西方哲學源頭上是不相關聯的。
二 美與藝術:逐步靠近到真正融合
美與藝術的關系,到了古羅馬時期開始發生了轉變,兩者開始相互靠近。而到了十八九世紀,美與藝術在黑格爾理論的推動下,真正融合在一起。
1.藝術與美的逐步靠近
在古羅馬時期,人們已開始用美這個概念來評價藝術,這是因為哲學的發展,讓古羅馬人認識到事物的美與藝術的美不是一回事,持此觀點的學者,以神學家普羅提諾為代表。普羅提諾是第一位明確提出美與藝術相關聯的哲學家,他認為藝術作品就是一種體現了美的事物,即“藝術是美的占有者”。作為新柏拉圖主義者,他所說的美與柏拉圖的“美本身”有相似之處。在普羅提諾看來,人們對藝術與美的觀照,并不是為了獲得感官的愉悅,而是要達到心靈的感悟,即神的境界。普羅提諾“將事物的美與藝術的美分開,認為美的根源并不在美的事物本身,神才是美和藝術的來源”③。他對于藝術與美關系的看法,是建立在他的“流溢說”、“太一”的學說的基礎之上的,他強調人應超越于物質的與具體的美的存在,而去領會美的本真,從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從此可以看出,古羅馬時期,美的概念已相對于古希臘時期的范圍有所縮減,藝術與美的概念開始靠近。
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與美的概念又靠近了一步。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盛行,因而文學藝術也迅速發展,“美”這一概念開始在藝術領域得到了較高的評價。此時,藝術的生產者——畫家、雕刻家、建筑家等,他們的地位也提高了。在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開始被當作投資方式來對待,一些有錢、有地位的貴族們,開始購買藝術品,并把它當成是一種投資,因此,藝術及藝術家的地位提高之后,藝術逐漸與工匠之列相脫離。
在藝術的劃分上,同樣可以看到藝術地位的上升。古代人和經院哲學家按照創作是單靠勞心,還是同時需要勞力加以區分,將藝術劃分為:自由的藝術、粗俗的藝術,粗俗的藝術也叫做機械藝術。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則分為三種:哲學與學術性的、勞動技術性的以及藝術。此時藝術已有了“美的藝術”的意義,這是一種欣賞的藝術;與此同時,畫家、雕刻家也不再被認為是機械藝術的匠人,他們被說成了自由藝術的創作者。
2.藝術與美的真正融合
藝術與美的融合,經歷了文藝復興之后,其關系理論有了重大突破。1750年,美學學科正式建立。與此同時,工藝與科學完全脫離了藝術,藝術在概念上重新加以界定,認為只有美術才能稱為真正的藝術。在18世紀,法國的巴多列出了五種美術——繪畫、雕刻、音樂、詩歌和舞蹈,并且還加上兩種相關的藝術——建筑與雄辯。④巴多的這種劃分,在19世紀十分盛行,但19世紀藝術一詞的概念更為狹窄,它只將美術包括在內,這種美術又被視覺藝術所獨占。此時,德國美學家黑格爾對于藝術與美關系理論的定義,在實際上推動了其發展。
黑格爾認為:“認為藝術美才是真正的美,因此美學研究的范圍就是藝術,或叫做‘美的藝術’。”他認為“藝術表現的是普遍需要,是一種理性的需要”⑤。他把藝術的創作當成一種有目的的精神勞動,是為了發現美,并在其中得到自我觀照。在黑格爾那里,藝術與美的本質都是理念,他將美與藝術提升到了同等的高度,而兩者都是為其本質理念服務的。至此,藝術、美的概念完全融合,美學也就是藝術哲學。
三 藝術與美的再度分離
藝術與美的概念在黑格爾那里真正整合在一起,但是進入20世紀之后,兩者的關系又開始發生了變化。進入20世紀之后,文學界與藝術界百家爭鳴,各種流派層出不窮,美學與藝術這兩門學科,開始構建自己的學科內容,因而美與藝術再度分離。
到了1900年之后,人們開始懷疑透過美去界定藝術是否有效。而到了1950年左右,人們開始一致相信,這種定義是無效的。自此,藝術與美的概念史,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此時,越來越多的理論家認識到,藝術并不是僅僅關系到美,對于其表達的思想性與表現性也是有關系的。塔塔爾凱維奇在其《西方六大美學觀念史》中寫道:“雖然在理論上,藝術的概念,唯一的標準便是美,但在實際上,關于諸如思想的內涵,表現性、嚴肅性的程度、道德的正直性、個性以及非商業的目的等等的考慮,也都扮演一部分的角色。”此時,藝術的范圍不斷擴大,不再只關乎美。人們重新去思考藝術的本質,不再忠誠地認為藝術是美的產物。
可以說,藝術與美關系理論的變遷,并非20世紀一時興起,它早在19世紀時就已有端倪。如在19世紀,一些“先鋒派”藝術家開始發端,他們不同于傳統的藝術家,將藝術常規打破,從而尋求一種新的藝術理念。先鋒派所尋求的新的藝術理念,否定了傳統藝術標準——美,雖然在19世紀并沒有引起太大的影響,但其到了20世紀卻逐漸發展壯大起來,并對藝術與美學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先鋒派藝術以新奇、極端著稱,這些特點與傳統的美不同,其形式不一定是和諧與美的,其藝術所產生的效果也可能不是美的,但其藝術的地位,卻沒有因為缺少了美而下降。先鋒派藝術家們通過自己大膽的差異、驚人的才華,使先鋒派取得了勝利:如早期的波德萊爾、洛特烈阿蒙等人,以及19世紀的印象主義學派、象征主義學派;20世紀的立體主義、抽象主義和表現主義;以及兩次世界大戰后的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等,都成為20世紀藝術發展的成果。先鋒派者不再用美來對藝術進行定義,相反,而是用反叛、新奇、革命性的形式來表現藝術。
先鋒派藝術家的創作理論,是藝術與美關系理論發展的一種結果。至此,美與藝術關系理論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美與藝術的概念開始分離,但并不是說藝術中不再以美為標準,只是藝術的標準不再僅僅把美當作標準,開始變得多元化。
四 總結
縱觀藝術與美關系理論的變遷,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其流變的原因是藝術與美爭奪地位的結果。藝術與美兩者由于其含義、概念的不確定性,導致了兩者不同的關系,這種不同的關系,就是其爭奪地位高低的象征。
從學科建立的角度上,藝術的概念要比美的概念產生得早,美學這個學科也在18世紀才得以確立。因而藝術與美的外延和內在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之中,最終得以融合。到了20世紀,美學與藝術迅速發展,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藝術的特性并非僅僅是美,對其本質問題,人們開始進行多元的思考。藝術的形式也變得多元化,不再拘泥于傳統的理念、形式與表達方面,這導致了藝術與美關系相分離的情況。
注 釋
①②④〔波蘭〕瓦迪斯瓦夫·塔塔爾凱維奇.西方六大美學觀念史(劉文潭譯)[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③馬新國.西方文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⑤胡經之、王岳川等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第二版)(上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