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的特點,分析目前高等職業教育院校輔導員的工作方法,探索了新形勢下切合實際的工作模式。
【關鍵詞】高等職業教育 輔導員 學生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23-02
教育部頒布的有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輔導員隊伍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它要求用新的思維和視角應對現實挑戰。輔導員的工作能力建設關系到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和長期發展。
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以下簡稱“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一線的技術應用型人才,這種人才不僅要有較強的技術應用能力,同時還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合作精神。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職院校培養目標的具體要求,也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與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
一 高等職業教育院校學生的特點
能否及時了解和把握學生的實際特點是輔導員工作是否有成效的關鍵。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年齡特征以青年中期(20~25歲)的人占多數,有青年向成年過渡的特點;心理正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達到真正成熟;自我意識表現為個性對外部環境的不適應,內心世界經常處于矛盾中,較普通高等院校學生有較普遍的自卑感,有時產生消極對抗情緒。這也是人生觀、道德觀形成與穩定的關鍵時期。
第二,性格上真摯、爽朗、熱情奔放、容易沖動,有時感情用事;興趣愛好不斷擴大;關心自己的成長,自尊心、自信心明顯增強。
第三,人際關系方面。大學生之間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和諧的、非對抗性的,同學間的來往和友誼以交流感情,共同探索人生、追求真理、揭示客觀世界奧秘為內容。
第四,學生大都是在90年代后出生和成長起來的,且獨生子女的比例也日益增加,他們有較好的受教育條件和生活條件,思想活躍、信息靈通,一方面關心著社會變革和國家命運,另一方面不少學生對某些政治活動漠不關心,政治觀念相對淡薄,政治理論課上看專業書、小說、雜志的不乏其人;他們普遍認為“雙向選擇”給了他們施展才華的良好機遇,意識到樹立競爭與協作意識、鍛煉能力的重要性,但他們絕大多數是從校門到校門,很少接觸社會,缺乏為他人、社會、國家做貢獻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控能力、自理能力都較差,在學習上依賴老師的督促;許多學生還存在著高考失利后的自卑感,出現了思想上追求的空白,得過且過。
總體上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但是同時我們也面臨著管理對象思想政治素質較差,管理難度加大的現狀,另一方面我們實施的素質教育存在著薄弱環節,有待實踐中進一步加大對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力度。
因此,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已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極為緊迫的現實任務,我們一定要從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高度,從高職院校可持續發展的高度來對待此項工作,高度重視,抓實抓好。
二 加強和改進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和措施
高職院校要結合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的特定要求,堅持以生為本,教育與愛和人文關懷相結合,認真研究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點和規律,積極開辟新途徑,探索新方法,總結新經驗,下功夫努力深化思想政治工作,推動學院各項事業的發展。
1.深化“兩課”教學改革,轉變教育方式
“兩課”是社會主義大學本質要求的體現,是對學生進行正面教育的強有力陣地,是每位學生的必修課。目前“兩課”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學生普遍對“兩課”不感興趣。在大力提高教師思想覺悟和授課水平的基本前提下,更應轉變工作角度,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則要擺脫單純的“教育”模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變成師生的平等交流、相互切磋,變成一種思想和感情的交流,即改變以往的單向灌輸為雙向溝通。溝通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個有效的方法。雙向溝通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擺脫了“你講我聽”的狀況,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內在積極性,產生被信任感。
首先,老師要與學生溝通。要講真理、講真話,開誠布公、推心置腹。做思想政治工作要放下架子,據實交談,關鍵是一個“實”字。其次,摒棄灌輸式的說教方法,與學生平等交談,以理服人。思想政治工作歸根到底是解決思想政治問題的工作。因此,切忌簡單片面,搞形式主義,不能粗暴簡單、以勢壓人,不能讓學生望而生畏。平等交談,以理服人,能適應人的思想變化規律,真正解決人的思想問題。要使學生們在平等的氣氛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把思想政治工作過程變成情感交流的過程。再次,要尊重知識、尊重人。
根據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情況,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可以組織師生深入社會實際,體察國情,感受民意,發現問題搞研究,從而提高“兩課”教師的科研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圖、文、聲、像并茂,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聚焦學生思想熱點,轉變人格培養模式
人格在倫理學中一般是指一個人的價值、品質和做人的尊嚴,是人們社會化的結果,一般被理解為由人的心理、氣質、生活習慣等表現出來的一種個性心理特質。人格與人的先天稟賦密切相關,但更與后天的生活環境、習性養成和教育密切相關。
結合工作實際,我們感到高職學生由于高考成績不盡如人意和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識不清,盡管近幾年來高職教育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重視,但由于傳統觀念和學科本位教育的影響,加之高職專業的錄取分數線較低的現實存在,高職學生入學時普遍存在著“大學去不了,只有上高職”的自卑心理,認為自己基礎差、智商不高,總感覺低人一等,心理負擔很重。因此會出現在學習過程中精神不振,缺乏學習動力,無明確的奮斗目標,對能否順利完成學業和將來能否成功就業表現出信心不足,缺乏持久地克服困難的勇氣,放縱自己,無所事事;采用對立的態度來對待周圍的人和事,產生消極逆反的心理,若屢遇挫折,會遷怒于老師和同學,甚至采取對抗和破壞性的行為加以報復等。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看到,高職學生能否及早地克服自卑心理是其能否成才的關鍵之一。通過實踐,我們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來開展思想教育工作:
首先,教育廣大學生端正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克服自卑感,必須對他們進行學習目的的教育,端正學習態度。認清在大眾教育條件下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認識到經濟和社會發展對高等職業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思想深處打下“高職學生照樣成才”的心理烙印。可通過專題報告、座談會、主題班會等多種形式,使學生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學習目的和學習的社會意義,激發學習的自覺性,培養頑強的學習毅力,打消“松口氣,混日子”的念頭。同時,教師要幫助學生了解高職教育的教學特點,及早地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為三年的學習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其次,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在具體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現狀設定不同層次的教育教學目標,調動滿足目標需要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通過典型事例正確引導,促進學生發揮特長全面發展。要組織學生們走訪優秀高職畢業生,請一些在自己工作崗位上取得很大成績的高職學生談自己的求學之路、奮斗歷程、成功背后的經歷,使其產生心理共鳴,這種典型的榜樣作用,對增強學生們的自信心,克服自卑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也可以組織學生深入就業單位,利用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載體,明確學習目的,增強學習動力。
最后,加強交流增進了解,增強集體榮譽感。學生在緊張、缺少溝通的環境中,容易使自己封閉起來,久而久之會產生壓抑感和自卑感。而人心理有壓抑感和自卑感時,要有傾訴的對象,需要他人的理解和幫助,以獲得心理上的解脫。在教育中,可通過主題班會、個別交流等形式,溝通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感情和信息,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學生的思想情況,提供傾訴的機會,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問題,不為一時一事而苦惱,及時調整目標。
3.大力實施校園文化建設工程,用先進文化培育學生成長成才
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按照“大型活動定期開展,小型活動經常不斷”的原則,積極組織主題健康鮮明、形式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從而做到“寓教于體、寓教于樂、寓教于文”。做思想政治工作,不只是講解二萬五千里長征,也不單單是中國革命這一歷盡艱辛的歷史,孔孟之道、傳統美德、傳統思想文化、先人的一些格言等思想教育內容,一部電影、電視劇,一場報告會、演講會等都可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載體。開展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體活動,給同學們提供一個多層次、全方位的良好氛圍,圍繞思想、道德、法制、誠信等內容,結合大學生的特點、愛好與需求,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結合起來,開展多種專題活動,如演講比賽、辯論賽、知識競賽、禮儀文化大賽、書畫比賽、征文比賽、藝術節、體育節等。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4.根據時代的發展開展多樣化的思想教育活動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網絡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我們要適應新形勢,大力實施網絡育人工程,搶占網絡陣地,開辟紅色網站,建立學生工作干部與學生溝通的平臺,網上解答學生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同時大力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個別談心等方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并配備專兼職心理指導教師,提供必要場地和經費,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輔導員工作是一項引導性的管理工作,它的改革必將帶來管理成果的提升。教育理念變革的主題就是人的發展,在把大學生培養成為中國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先進文化的弘揚者、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維護者的特殊使命中,高職院校的輔導員也應順應新形勢,重構教育理念,轉換工作模式,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探索出一條新路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
[2]陳國勝.與時俱進地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文教資料,2006(1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