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大學生因心理問題而休學或退學的人數逐年上升,而作為大學生重要組成部分的藝術類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普遍存在著個性發展自主化、自我認知片面化、功利性和攀比心理比較強等問題。對于藝術類大學生,必須結合藝術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通過加快課程建設和改革、豐富宣傳手段等舉措來改善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 家庭因素 心理健康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30-02
心理健康是個體素質構成的重要內容,高校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對于藝術類大學生這樣一個特殊群體,其心理健康問題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刻不容緩。
一 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特點
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發展正處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獨立性強,但自制力弱;情感豐富,但控制力差;追求新事物,但缺乏遠大理想,這些構成了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豐富性、多樣性和復雜性。
1.個性發展自主化
藝術類大學生普遍具有如下人格特征:(1)性格倔強、孤僻、古怪,易沖動、愛冒險,反對權威,不服管教,喜歡搞惡作劇,但通常會有獨到的見解;(2)外向、躁動、靈活,而行為的穩定性差,辦事有開拓精神,喜歡交朋友,但辦事不周到,經常有漏洞;(3)緊張、焦慮,情緒不穩定,辦事沖動,不冷靜,較興奮,情緒激發后很難平靜。總之,藝術類大學生大多注重個性的形成、發展和張揚,思想特別活躍。進入大學后,藝術類大學生的學習內容發生了變化,學習成為一個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的過程,學習的終極目標不明確,學習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大學的學習主要是靠自學,大學生獲得了相對過去較多的“自由”、“自主”和“開放”的環境,“成人感”和自主自立意識迅速增強,尤其是藝術類大學生本身就注重追求獨特的個性,認為追求個性才能激發靈感。他們希望自己能主宰、決定自己的一切,行為獨立。因此,其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更加明顯,對老師的督導、學校的規章、家長的引導容易產生反感甚至抵觸情緒。
2.自我認知片面化
藝術類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從小除了要學好文化課以外,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時間培養藝術特長,由于藝術特長而優越于他人的感覺陪伴了他們多年,常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優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大學人才薈萃,一旦失去了原來的學優生地位,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有的學生由自傲走向自卑,自信心下降,意志消沉,缺乏進取心。消極情緒一旦被激發就具有彌散性和持久性,很難被控制在適當的范圍內。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大學生的相對平庸化”。另外,進入大學后與他人比較的方面越來越廣泛,容易產生在很多方面不如他人的感覺,因此,一些學生剛上大學就產生了自卑感,在自我認知和評價方面出現了陰影。
3.功利性和攀比心理較強
功利性在當代藝術類大學生中普遍存在,他們為了各種功利目的,踴躍參加學生會、黨課培訓。另外,由于藝術類大學生所學專業的特殊性,很多學生在大二、大三就開始在校外打工。面對金錢的誘惑,藝術類大學生逃課現象相當嚴重。由于藝術是一項高投入的教育,需要家庭經濟狀況相對優越,藝術類大學生的家庭條件一般較好,學生在上學期間穿名牌、出入打車、配備高檔通信設備等現象十分普遍。一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學生,也追求檔次、崇尚名牌、攀比擺闊的現象隨處可見。
二 家庭環境對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1.家庭教育
在對人的教育過程中,家庭教育是最早的、最全的,是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調查結果顯示,存在諸多問題的學生的父母不是教育理念存在偏差,就是方法欠科學;對子女的期望值或過高,或過低;不是專制,就是放任溺愛。而對于學習藝術類專業的學生,家庭教育不當,會使孩子們非常自我,不服從管教,規矩意識淡薄;缺乏思維的批判性,做事沒主見;性格孤僻,心理自卑,依賴性強;缺乏獨立能力,影響健康人格的發展,沒有開拓精神,遇事急躁莽撞,穩定性差。
2.家庭關系因素
不和諧的家庭關系會對家庭成員的感知、情緒、情感、個性和能力產生不良影響,尤其對未成年人影響更深。這是因為未成年人的認知能力、情緒、性格等尚未成熟和完善,不融洽的家庭關系會導致大學生的冷漠、寡歡、孤獨,甚至自我封閉、自信心差,在處理人際關系和參與社交活動時方法簡單、無所適從,有時會拒絕交往,恐懼社交,怕受傷害。但在學校不可能不與人交往,尤其進入大學后,遠離家人、朋友和熟悉的環境,處理人際關系和適應專業都需要從頭開始。假如在初始階段未能得到調整和有效干預,就會出現強迫、焦慮、偏執、抑郁、敵對、恐慌等癥狀,使人際關系處在緊張狀態下,社交范圍狹窄。
3.家庭經濟狀況
家庭經濟困難導致大學生出現自卑、孤僻、抑郁心理,在心態上體現出如下特點:長期抑郁、焦慮、自我封閉,使精神長期處在緊張狀態,導致神經衰弱,不敢面對現實,遇到問題總是逃避,總是為自己尋找借口;樂群性差,性格與眾不同,獨來獨往,害怕群體生活;人際關系差,情緒不穩定,易悲觀、偏執、心胸狹窄,行為不理智;學習效率低、效果差,不僅厭學且想退學。尤其是面對身邊藝術類專業同學家庭情況較好的,面對名牌、奢侈品的誘惑,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更容易悲觀、孤僻、焦慮,容易采用極端方式,危害他人或社會;容易發展成精神性疾病。
三 提高藝術類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舉措
1.結合藝術類院校的特點和優勢,加快課程建設和改革
藝術類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應有別于其他院校,在掌握心理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在藝術審美心理、人格心理、創作演出心理和心理健康等幾個方面應有所側重。可以利用藝術教育本身獨有的交流性和體驗性的特點,營造出一種愉悅而富于情感色彩的審美心理,使學生在創作和審美過程中,宣泄和釋放負面的情緒,從而緩解緊張狀況、減少焦慮,進而達到精神的洗禮和情感的升華,培養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增強自我心理調適能力。
2.豐富宣傳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上,除了傳統的宣傳教育手段,如講座、報紙之外,還應注意到,藝術本身就具有很好的心理治療功效,目前很風行的音樂治療、舞蹈治療、繪畫治療正是利用了藝術的創作,在不知不覺中對人們發揮無可替代的精神保健和心靈撫慰的作用。因此,藝術類院校完全可以利用自身豐富的藝術資源,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生活中的體驗和觀察,編排和設計一些有意思、有教育意義的心理劇和宣傳海報,來激發藝術類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熱情和提高重視程度,幫助學生激活自身的潛能和創造力,獲得更好的社會發展。
3.對家庭困難的學生進行標本兼治的物質心理雙脫貧
對貧困生在進行物質資助的同時,必須進行心理指導。具體做法如下:(1)挫折承受能力和調適能力培養,鼓勵學生正確對待挫折,以積極的心態對待生活的挑戰。(2)完善自我意識,相信自己,主動爭取在競爭中完善自己。(3)人際關系的引導,鼓勵學生打開封閉的自我,主動與他人交往,學會處理人際關系。(4)引導學生保持獨立的人格,有自知之明和不卑不亢。(5)教育學生在接受他人幫助的同時,要盡力幫助他人,學會互助。(6)引導學生學會傾訴、宣泄、緩解心理壓力和苦悶,將心理調整到最佳狀態。
參考文獻
[1]王玥.美術藝術類學生的特點分析及教育建議[J].考試周刊,2008(43)
[2]張成玉.高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實證分析與疏導方案[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6(6)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