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中國高等院校是否需要開設語文課,如何開設都存在著很大的爭議。尤其在注重實踐的高職院校,語文課程常常被邊緣化,不被重視。本文以貴陽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為例,從教學基本情況、存在的問題出發,探索貴陽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的改革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 語文課程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55-02
一 貴陽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
一直以來,語文課程在高等院校中的地位與作用成為教育研究者長期探討的問題。很多理工科院校乃至以實踐為主的高職院校,因專業設置的要求不斷縮小語文課程的比例,甚至有些高校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使語文課程應發揮的作用得不到充分體現。因此,筆者對貴陽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的基本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就貴陽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提出自己的想法。
目前,貴陽高職院校開設的語文課程主要有《大學語文》和《應用文寫作》兩門,因此,在本文中主要分析這兩門課程的教學現狀。
據筆者調查了解,在貴陽職業技術學院、貴陽護理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貴州商業高等專科學校、貴州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等6所院校中,多數學校僅針對專業開設《應用文寫作》課程,平均一周兩個課時,開設的課時數較少。作為基礎科目的《大學語文》遭到了冷遇,很多職業院校不開設該門課程,導致《大學語文》所應承載的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的作用得不到體現。
二 貴陽高職院校語文課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現有情況看,貴陽高職院校語文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如下一些問題:
1.課程設置
對于在高等院校是否開設語文課,開設多少課時,教育界仍存有爭議。在本科院校里,有些高校認為大學語文不應該是單純的文學鑒賞、語言或文化知識,而應綜合考慮課程的設置;有些學校未專門開設大學語文課程,而在公共選修課里有中國文化模塊,包括《中國文化史》、《當代中國大眾文化》、《老子莊子選讀》、《佛教與中國文化》等十幾門課程,為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還有一些學校認為,大學語文的主要任務是審美教育,應讓學生在課程中形成問題意識,從藝術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相關作品。高職院校雖與本科院校同為高等院校,但培養目標、培養手段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別,受眾與教育預期也不盡相同。因此,高職院校如何設置語文課程,如何安排課時數,仍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2.語文教材
在現有語文教材中,針對高職院校實際、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教材較少,使教學開展缺乏有力依據。很多高職院校使用的《應用文寫作》教材在內容上針對性不強,偏重于理論化,缺少實際案例支撐;《大學語文》教材雖種類眾多,但課文篇目與中學語文的內容有所雷同,對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與時代性考慮不夠,導致教學成效不理想。
3.教師教法
高職院校的基礎課教師多接受本科以上教育,更注重知識的理論化、系統性,而高職院校教育強調的則是應用上的專業教育和實際技能。一些語文教師很容易從自己的慣性出發講授知識,未能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開展教學。由于語文屬于傳統科目,教師習慣采用講授法、板書教學等傳統的授課方式,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此外,很多高職學生未能明確該階段語文學習的目標,認為《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差別不大,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對于偏向實踐的《應用文寫作》課程,由于教材、授課方式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學生未能深入了解、實踐應用文寫作,導致該門課程的開設也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三 貴陽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的途徑
綜上所述,盡管一些高職院校開設了語文課程,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如何改變語文課程尷尬的現狀,如何提高其在高職院校中的作用,成為高職院校語文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明確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的教學定位
由于高職院校專業化特點,語文課程的地位容易被邊緣化。因此要發揮語文課程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提升其課程地位,保證語文課程授課的課時數。在設置上,不能片面地把語文理解為偏向人文性的教育或實用性的工具,而應兼顧語文教育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全面提升大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好的審美能力和語文應用能力。在高職院校單獨開設與專業相關的《應用文寫作》課程,不僅不利于審美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若在高職院校單獨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就易于忽略實用的寫作訓練,導致高職院校所要求的技能培養難以實現。因此,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需兼顧人文性與工具性。
2.根據高職院校實際,選擇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材
在選擇教材時,應根據高職院校的實際,選擇符合高職學生身心特點的教材。很多從事過高職語文教育的教師都深有體會,市場上《大學語文》教材眾多,然而真正適合高職院校學生身心特點、思想需求的并不多。教師應努力挖掘教材中符合學生身心發展且富有時代氣息的選文,講授時避免與中學課文重復,以免浪費師生雙方的時間。在講授過程中,也可以把一些學術界正在討論的或有爭議性的問題介紹給學生,給學生呈現多元化的觀點,使學生不迷信權威和書本,培養學生善于質疑、善于思考的習慣。
3.增添教學的靈活性,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教學的靈活性,發揮多媒體課件的優勢。首先,根據教學內容選取適宜的教學方法。如詩歌部分重視誦讀,說理文部分注重分析,教學內容難則多講析,內涵豐富則開展討論。其次,要因材施教。大學語文教學要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要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來處理教學內容,并以其專業、喜好等來尋找學生的興奮點。同一篇作品,可根據學生程度差異及專業有別,而制定不同的導語、難點和重點。
隨著學生需求的多元化,教師在授課時可嘗試新的教學形式。隨著高等院校信息化日益發展,使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優勢逐漸凸顯。多媒體教學有利于擴大和豐富知識信息含量,有利于營造語文課堂的藝術氛圍,輕松引導學生深入作品情境,也有利于教學難點與重點的突出強調,有效緩解教師的講解疲勞與學生的學習疲勞。然而,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也應處理好文本與課件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明確多媒體只是教學的輔助手段,與學生之間深度的情感和思想交流才是全部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教師需克服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弊端,不被多媒體教學分散了對文本內容的全方位關注。
4.豐富考查方式,側重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大學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知識,開闊視野,提高綜合素質??荚嚨哪康膭t通過試卷全面準確地檢驗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適當豐富考查方式,不再以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也不僅僅以書面考試評定分數,而是側重于考查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領悟,將成績評定變為一個動態流程。如在課堂中增加演講、討論等環節,通過不同的考查形式對期末考試進行補充,增添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積極性。
5.對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增設選修課
根據目前國內大學語文改革的趨勢,一些高校認為學生對語文的需求趨向于綜合性、多元化。因此很多高校選擇不單獨開設《大學語文》或《應用文寫作》課程,而根據不同專業的需求,開設種類多樣的語文類選修課,供學生選修。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也可嘗試這樣的教學模式,以原有的課程作為必修課,增設一系列選修課,或全部為選修課,如古代詩歌選讀、小說欣賞、古代文化常識、中外文化論著選讀、民俗文化專題、實用寫作訓練、普通話語音等,每門課設置2個學分,總計完成4學分或6學分。這樣,可以給學生提供較多的選擇空間,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需要做出選擇。
6.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支撐,豐富語文教學環境
在高職院校中,可以校園文化建設為支撐,豐富語文教學環境。由于大學語文教學的學時較少,僅憑上課效果不夠理想,如在課外開展與語文相關的專題講座作為支撐,按照教材的內容進行分類,形成多個專題的系列化講座,這樣也能夠解決有限的課堂內在知識傳播過程中存在的一些難題。
此外,在校園內外多組織與開展一些語文類的社團活動、知識競賽,有利于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尤其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高職院校,一些文科類社團能夠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如文學社等,能為喜愛文學的學生提供創作、發表的平臺,進而能促進語文教學的深化。
總之,從現有形勢看,高職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需要院校、教師、學生三方配合。在教材上應有所取舍,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并借助校園文化建設,豐富語文教學環境,從而促進大學語文教學朝著更為完善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徐中玉、齊森華主編.大學語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邵龍青、關春芳.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探賾[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6):20~22
[3]王艷軍、季紅艷.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123~126
[4]趙越、李玉杰.大學語文課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支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1):62~63
[5]盧毅.論大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的利與弊[J].教育與職業,2011(32):187~188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