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產物,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在日常的日語教學活動中,除了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譯五種技能外,更應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隱含在語言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出發,闡述了目前我國日語教學中存在的弊端,由此引出日本文化導入的必要性。從新課授課前的背景導入,注重文字詞匯和語法背后的文化意義,實例、多媒體教學作為文化導入的載體三個方面闡述在課堂教學中怎樣來開展異文化的導入,為學生將來的就業以及跨文化交際打好基礎。
【關鍵詞】日語教學語言 文化 文化導入 異文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57-02
任何一種語言的產生都離不開其特有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社會和文化的差異也同樣影響著語言的發展和變遷。也就是說,一種語言在使用和發展的過程中,與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同時文化也制約著語言,使語言按照文化自身的特點進行發展,兩者密不可分。
一 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張占一把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大類。其中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交際文化則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表達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
在我國的日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習慣性地把重點放在單詞精講、舉例句分析語法和練習語法句型這一傳統的教學模式中,過于重視日語語法的講解分析,過于強調對日語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的掌握。為了適應能力考試的需要而把學習重點放在單詞記憶練習、語法接續替換、文章的綜合理解等應試能力的培養上,進而忽略了語言背后所映射的特有的社會及文化現象。如在講解日語的“補助授受動詞”時,由于學生不了解日語中由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性而引申出的含蓄的敬語表達方式,而造出“先生、お荷物を持って差し上げませんか”這樣的語法正確卻聽起來很奇怪的句子。日語的敬語是日語特有的語言文化現象。從敬語的使用中我們能清楚明白說話人、聽話人以及話題中涉及的第三方人物之間的遠近親疏以及尊卑與否的關系。而正確地、區分場合地運用日語敬語則是融入日本社會最起碼的一項技能。現代的敬語除了表示等級性之外,常常更多地被認為是一種禮貌的語言,所以正確地使用敬語也被日本人認為是最起碼的教養。而上述“補助授受動詞”的句子,則是日語敬語在實際運用時的靈活變通。除了要考慮敬語的語法外,還要了解日本是一個以和為貴的國家,日本人非常重視內部的人際關系,為了不傷害別人的自尊或不給對方強加于人的感覺,他們在這樣的對話中會采用一種比較委婉含蓄的表達。這時使用自謙句型“先生、お荷物をお持ちしましょうか”來翻譯就會更加符合日本人的思維方式。
這種語言和社會文化之間的斷層,使學生忽略了日語語言的文化內涵,無法真正掌握該語言的精髓所在,給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埋下了隱患,使學生經常出現各種簡單的常識性錯誤。因此,在日語的教學中,文化導入是非常必要的。
二 日語課堂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式、方法
1.新課授課前的背景導入
在新課授課前,老師可以把與之相關的日本文化和社會現象作為新課的背景知識進行導入,介紹給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對新知識探知的積極性,更主要的是可以通過對異文化的介紹,擴展學生的日本文化知識面,進而更準確地把握日本社會文化的內容及性質和特征,這對于提高學生的日語交際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對學生進行背景文化導入時,就更要求老師要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不斷學習中日兩國的文化來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量。老師在進行日本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的同時,也要保持客觀的立場,理性地進行教學,并且也要幫助學生克服民族偏見,避免學生用自己的價值和文化標準來衡量異文化,培養學生對異文化的客觀立場。
2.注重文字詞匯和語法背后的文化意義
語言是文化的基礎,文化又反過來影響著語言的不斷發展,兩者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辯證關系。而文字詞匯和語法作為構成語言的重要要素,也必然帶有特有的、濃厚的文化特征。所以,教師在授課時,除了要精講單詞的詞匯和構成外,更要將單詞中所蘊含的文化要素傳授給學生。如“箸”(筷子)是初學時會學到的簡單的名詞,但這個單詞就蘊含了日本社會文化,甚至是餐桌禮儀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日本的筷子比中國的要短一些,從粗到細,到了末端就成尖的了。這和日本的飲食有很大的關系,日本四面環海,自古以來就是以魚類作為主要的肉食食材,魚類多刺骨,尖的筷子有利于日本人挑刺骨。同時也和日本的民族特性很相似,具有攻擊性。而筷子的擺放和使用方法也可以同時介紹給學生,通過這個單詞的講解和介紹,學生們在掌握單詞的特征的同時,也掌握了日本餐桌文化中關于筷子的禮儀。
在語法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盡量避免冗長、拖沓的句型操練,應注重語境等問題,使學生能根據場合和對象靈活運用所學的語法進行交流,培養學生語法方面“日本化日語”思維模式。如日本是一個島國,處于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下的日本民族熱愛自然、崇尚自然,形成了偏重于自然的思想觀念和審美特點,在語言上,日本人就比較傾向于用客觀性和狀態性的表述方式,習慣性地使用“自動詞”來表達。而中國人則更重視人的主觀作用,強調個人意志的句子就比較多,也就是說習慣使用“他動詞”做句子。這和日本的客觀
性恰恰相反,而培養學生這種思維方式的轉變就需要老師在授課的過程中盡量多列舉“日本化思維”的例句,通過日常的生活語言的培養,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具有日本文化色彩的例句,也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牢記所學的語法,將語法和情境完美結合。
3.實例、多媒體教學作為文化導入的載體
在教學的過程中,除了采取更加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外,還應該多采用更加形象的教學手段,如通過實例教學,通過影像圖文資料的多媒體教學等。實例教學就是通過真實的日本特色的事物來展示書中出現的抽象詞匯,如在課堂上展示賀年片、手工制品、和服和夏季浴衣、日本的玩偶,甚至可以展示一些日本動漫的相關產品等,通過實例教學使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文字詞匯后面所代表的日本文化。如在賀年片的展示講解中,除了向學生展示日本賀年片的種類之外,還可以通過手中的賀年片拓展講解日本的賀年片文化,以及非常有日本特色的賀年片祝詞。這樣的拓展講解,就把書本上的生硬枯燥,甚至是晦澀難懂的賀年片祝詞,以更加形象、輕松的教學方式傳授給學生。
除了實例教學外,還可以借助圖片和音頻、視頻等多媒體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如展示播放帶有日本歷史特色的“京都祗園祭”、茶道、花道、歌舞伎和和服文化等圖片和音視頻等,通過這種視覺的沖擊,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日本的歷史文化特色、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由這種歷史文化生活所影響下的意識思維模式,增加學生對日本文化以及日本特色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提高學生的異文化素養。
三 結束語
由于地域、環境和歷史進程的不同,形成每個國家不同的語言和文化特點,而語言和文化之間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辯證的整體,所以在日語課堂授課時,我們要重視中日文化中的不同特點,通過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幫助學生了解日本社會文化知識,擴充日語的知識面,也通過日語知識面的擴充來正確把握語言知識,將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結合運用,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慧云、李玉華.淺談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長沙大學學報,2007(3)
[2]余建平.文化導入模式的日語教學策略[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7)
[3]王在琦.高校日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2(19)
[4]李杰.日語教學中與文化導入[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2)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