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意境是詩歌的靈魂也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我國的山水畫一直都在追求“境皆天就,不類人為”的藝術效果,中國古代的畫家不但注重一般的技巧,更注重構思和想象,從唐代開始,我國山水畫開始注重詩畫合一,提升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境,中國山水畫境之美得益與詩結緣,展現一定的意境和審美能力,展現審美情趣。
【關鍵詞】中國山水畫 詩畫融合 審美意境
【中圖分類號】J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66-01
詩歌和繪畫是屬于兩種不同的藝術,但是詩歌和繪畫可謂異形同心。中國優秀的山水畫要表現意境美感,注重畫境和詩境的完美融合,我國南宋著名藝術家吳龍翰指出:“畫難畫之景,以詩湊成;吟難吟之詩,以畫補足。”詩歌和繪畫雖然屬于不同的藝術形式,但兩者有著很強的相通之處,根據詩歌的意境進行作畫,或依照一定的畫作做詩是中國文藝史上經常有的事情,并且不乏佳作,如蘇軾的《題惠崇春江晚景》。詩歌與繪畫的巧妙融合,在增強中國山水畫作形式美感的同時,能更好地激發讀者的想象力,凸顯藝術魅力,讓中國繪畫藝術更具審美情趣。后漢的劉褒是我國繪畫史上最早依據詩歌意境作畫的人,他根據我國的《詩經·北風詩》、《詩經·云漢詩》做的畫作具有強烈的冷熱感。依照畫作進行詩歌創作有著較早的歷史,蘇軾不是首創,杜甫以前甚至更前就有了,早在我國的六朝時期就開始在畫扇、屏風上題詩了,到了我國的唐代時期,由于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發達、文化的全面繁榮,杜甫的題畫詩才得以凸顯出來。到了元朝時期,在繪畫作品上題寫詩句或詩詞興起并走向成熟,到了明清時期題畫詩最為盛行。這一時期的山水題畫詩歌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個時期,從形式到內容都有著巨大的進步和創造發展,同時表現出豐富的審美情趣,成為文人雅士、達官貴人以及附庸風雅之人爭相表現和顯現的一種形式。
中國山水畫與詩融合的另一個表現就是在畫面的構思、章法的運用、形象的塑造、色彩的調配方面趨于詩化。也就是畫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沒有在上面題詩,但是整首詩卻是撲面而來的詩意,這種風格的繪畫作品又被民間稱之為“無聲詩”或“有形詩”,我國著名的山水詩人王維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他的山水畫大多都是“無聲詩”,如《輞川圖》畫意突出,詩情很濃。
我國先有了山水詩,后有了山水畫的興起,六朝時山水詩為我國山水畫的創作首先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之境的大門,盛唐抒情詩大行其道,尤其是表現出山水風情方面的駕輕就熟,對于中國山水畫的成熟更是順水推舟。到了唐代詩人王維那里,立足中國盛唐詩歌的藝術土壤,加上個人藝術天分,詩境與畫境一下子徹底融通,我國北宋的著名藝術評論家張舜民指出:“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郭氏父子更是在境界上強調畫出詩意,這一切都得益于宋代寫意山水畫,蘇軾對王維詩畫的評價不僅僅是對其作品的欣賞評價,而且給很多創作者極大的啟發,引領眾多畫家去追隨詩人,去借鑒汲取詩歌的意境。宋代畫作的詩意表現為四種形態——空間境界、自然情趣、生活情味以及理喻,代表著宋代繪畫的典型特色,即審美意境。
詩歌描繪主要是利用文字喚醒想象,畫家更多是激發觀者體驗,盡管兩者在形式上大不相同,但是,這樣的藝術元素投放在讀者的心里所喚起的想象與體驗,卻是難分難解的。王維的畫作都可以稱之為“無聲詩”,如讀者看過《江山雨雪霽圖》就會立即想起他的《漢江遠眺》中的兩句著名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畫中有詩意,意境大美,同時,王維的著名詩歌《山居秋暝》,在詩中作者選用雨后空山、浣女、漁舟、明月、清泉。每句詩都是一幅畫,讀者如同觀看動態電影,這就是王維的詩歌,詩中有畫境。
中國山水畫與詩是相通的,畫中流淌著詩意,詩中疊放著畫意。但是山水畫與詩絕不是相等或相同,他們只能相似或相通,如果把王維《山居秋暝》中的山、松、月、泉、竹、石、蓮等一下子都摹寫于娟素,詩的神韻就會大減,畫的情緒也絕無。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王維的詩句在腦海中再造一個優美意境,創造一幅美麗的圖畫,但是一經畫家定格,就會嚴重限制和束縛讀者的自由想象和創造力。畫家不能直接用繪畫來圖釋這詩中的畫,只能通過自己的再創造讓讀者去更好地把握畫中詩。詩中畫是讀者幻化出來的畫,它的妙處在于雖有畫,但他仍然是詩;在朦朧的感覺中,詩與畫融為一體。畫中詩,詩也是體驗出來的詩意,它的妙處在于給讀者帶來濃濃的詩意,但它依然是畫,在創造者與再創造者的心中把畫與詩融為一體。在觀賞畫中詩意油然而生,在吟誦詩歌中萌生無盡畫意,這一切都是在讀者的吟誦欣賞體驗中。空間藝術的山水繪畫作品有了時間性,時間藝術的詩畫具生了空間畫面感。意境之來就是這種由聯想、知覺、聯結的相互滲透轉化的時間和情感的聯生體,帶給讀者觀眾無盡的審美情趣和理想。
從唐代開始,我國山水畫開始注重詩畫合一,提升中國山水畫的審美意境,宋代成為我國詩畫的鼎盛,發展到明清風氣大盛。中國山水畫境之美得益與詩結緣,在意與美的雙向前進中拓展,給山水詩意境與美感的成熟提供了沃土、陽光、雨露,中國山水畫走向至高至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宋娜娜.中國山水畫的哲學美[J].美術教育研究,2011(6)
[2]青元.論中國山水畫之意境[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