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師的專業發展中,圖書館扮演怎樣的角色,圖書館學習又起多大的作用呢?筆者認為,圖書館的學習氛圍能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圖書館的育人功能是教師繼續學習專業成長的根本保障,圖書館的專業服務能為教師的專業成長提供有力支持,圖書館學習也是教師教科研活動的理想平臺,所以說,圖書館學習是教師專業成長的不二選擇。
【關鍵詞】圖書館 學習 教師專業成長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72-02
國際圖聯主席英格麗德·帕倫特在2012年國際圖聯世界圖書館與信息大會開幕式致辭中指出,圖書館的基本功能就在于為用戶提供文獻信息服務,是“信息創造者和使用者之間值得信賴的中介人”①然而,科技的發展卻使圖書館在信息服務這一領域對用戶的吸引力大大降低,“用戶不依賴圖書館及其圖書館員、通過網絡及其豐富的途徑查找獲得包括高價值、高信賴度知識在內的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升”②現在“已經沒有人將圖書館門戶作為查找信息的首選入口了”③就連身在學校的中小學教師們也把學習提高的工作重心偏離了圖書館,難道事實真的如此?圖書館學習對教師的專業成長幫助不大嗎?回答是否定的。
一 圖書館的育人功能是教師繼續學習專業成長的根本保障
在實際工作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查找和獲取高價值、高信賴度知識仍然困難”這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淹沒在信息中,卻渴望知識”④這是因為查找信息的方法不對,搜索引擎的功能無法代替圖書館的緣故,這不得不讓我們了解一下圖書館的概念,圖書館是什么?圖書館是合作伙伴,與人們協同合作來解決其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圖書館是一種門戶,把用戶與可靠和有效的信息世界聯系起來;圖書館是一種體驗,通過對知識的關聯和重組來支持用戶的學習、研究與生活;圖書館是一個網絡,把豐富的信息、社群和服務鏈接起來,支持用戶的體驗和“生活”。⑤圖書館具有豐富、系統、全面的圖書信息資料,這些收藏的圖書資料,是人類長期積累的一種智力資源,圖書館對這些資源的加工、處理,是對這種智力資源的開發。同時,圖書館將這些圖書資料提供利用,是開發圖書館用戶的腦力資源。換言之,圖書館承擔著人才培養的職能。
著名的印度圖書館學家阮岡納贊說:“圖書館是一個生長著的有機體”,圖書館能為讀者提供終身學習的場所與設備,促使讀者掌握終身學習的技能。中小學圖書館還具有其特殊的教育職能:(1)配合教材,輔助教師教學;(2)擴大知識,開發智力;(3)獨立思考,培養能力;(4)修身養性,陶冶情操。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已實現“以培訓為主”到“實踐中的學習”的轉型,構建科學完備的繼續教育體系,建立無校界、跨區域的優質學習資源的整合匯聚機制和共享服務平臺的良好集散地就是圖書館。未來的信息社會,對中小學教師的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終身教育的觀念,不斷學習,才能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現實;現代化教育大量采用新的教學技術和教學手段,這都要求教師利用圖書館提供的服務。中小學圖書館的存在形式已發生很大變化,出現了沒有圍墻的圖書館,讀者可不必到圖書館就能享受圖書館的服務,老師們在家中或辦公室,都可以利用網絡終端進入圖書館,不僅可以使用隸屬本校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而且還可以使用網絡上其他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及其他網站上的信息。
二 圖書館的專業服務為教師閱讀學習專業成長提供有力支持
圖書館的公益性和專業性決定了圖書館是唯一無償為人們系統地提供閱讀保障的專業機構,從知識管理的專業程度而言,沒有機構能出圖書館之右,沒有誰能比圖書館更了解公眾的閱讀需求,更善于優化信息,更能提供專業的閱讀服務。長期以來,圖書館的價值被大眾忽略了,圖書館的價值不可能被搜素引擎所代替,如要解決“愛因斯坦直到三歲才會講話,請問他講的第一句話是什么?”這個問題,通過搜索引擎未必會查到最準確的答案。
當代圖書館信息服務具有以下特點:(1)數字化。圖書館為滿足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自然轉向新型文獻載體。(2)網絡化。借助計算機通信網絡,依托大型數據庫和搜索引擎等檢索技術,使用戶方便、快捷地在網絡終端隨時獲取所需的文獻資源。網絡匯集了全球上網圖書館的數字化文獻,向讀者展現了最宏大、最豐富的文獻信息,每個圖書館都可以提供接入和獲取信息的服務。(3)個性化。圖書館可以把網上與某一或某些主題相關的節點進行集中,向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專題信息導航等服務。圖書館可以提供并指導讀者獲取圖書館信息化服務:幫助讀者快速地查找與準確地獲取撰寫論文所需的參考資料,提供正確的檢索方法指導,提升讀者信息獲取的基礎能力。
眾所周知,自主學習模式是一種有利于培養學習者高級認知能力、探索和創新精神的一種新興模式。它是指學習者利用計算機網絡提供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自主性地選擇認知工具、確定學習目標和學習內容、通過可選擇的交互方式主動探究學習過程,實現有意義知識建構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需要支持,尤其需要個性化支持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果,而學習支持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圖書館是開放教育學習支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代遠程教育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圖書館能為教師的自主學習提供完善的支持服務。
三 圖書館學習也是教師教科研活動的理想平臺
學校圖書館利用校園網可以為教育教學教科研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務,為教師開展教科研活動提供文獻資源支持。如課題研究中需要查閱各種文獻資料,討論課題的可行性與設計方案,很大一部分工作必須要在圖書館里完成,活動課程的大量學習資料和研究性學習課程的教學研究也都要在圖書館進行。圖書館除了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料外,還成為課程資源建設的文獻集散地,教師可利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超越教材,真正實現“用教材教”的目標。圖書館是培養人的重要場所,是養成終身學習習慣的大課堂,是教師獲得新的教學方法的地方。
“簡單、快捷和易用越來越成為所有用戶的期望和行為特征,數字和網絡越來越成為用戶獲取信息的首選。”⑥數字圖書館是中小學圖書館公認的發展方向,所謂數字圖書館,就是數字化的信息資源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整合有價值的數字圖書、期刊、圖片、文本、音頻、視頻、軟件和科學數據等多媒體信息資源,通過網絡為用戶提供共享和服務。數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是專門收集的信息,不像一般網絡上的信息有商業運作問題,新聞、娛樂信息較多,只能滿足人們一些消遣、娛樂和生活的需要,數字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都經過了嚴格的知識組織,有一定的知識體系,信息資源類型、內容較為全面,讀者可以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一個高品質的兼容平臺,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發揮出知識和技能的整體優勢,對于教師的專業成長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除了可以利用數字圖書館來讀書、發表文章、交流心得以外,還可以將數字圖書館與課堂教學整合,上課時,教師可直接調用數字圖書館中的信息,避免了自己制作課件或網頁并上傳服務器的復雜性,這樣做的結果又間接地提升了教師們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網絡版的“中小學數字圖書館”為師生互動提供了既有限又無限的空間,搭建了民主、科學、開放的課堂。以前的公開課就是一個老師的舞臺,少數學生表演的場所。現在,在網絡環境下運用數字圖書館上公開課,所有聽課老師都可參與教的活動,所有上課的學生都可參與學的活動,甚至出現了師生角色意識易位的現象,聽課教師扮演了“資深學生”的角色,成了學習群體中的榜樣。這種新的交往模式,既保留了網絡的優勢,又因為是實名制登錄,有教師監控,有方向性和規范性進行約束,從而避免了角色失控、失范、信任危機等互聯網的負面進行效應。體現課改精神的示范課能使多數教師對于課程改革有更直觀、積極的認識。
四 圖書館的學習氛圍能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
教師的專業發展并不完全依賴于自我,教師總是處于一定的生態情境之中的,個人環境、組織環境都能對教師的專業發展產生影響,同伴互助,合作分享,創設專業發展的專業環境對教師的專業發展非常重要,此外,教師專業發展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需要長期的、持續的支持,這些對于圖書館來說都是不錯的選擇。
圖書館閱讀環境優美,是師生共讀、共同成長的樂園。進入圖書館,老師和學生們坐在一起,屏聲靜氣、孜孜不倦的那種專注、那種思索,都會在一種無聲中彼此影響。圖書館良好的文化氛圍給師生以精神鼓舞,使師生的精神境界得到升華,學生的閱讀需求也成了教師閱讀和學習的動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一種生機勃勃、穩定和諧、健康向上的環境氛圍本身就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置身于圖書館,每個人都變成一葉扁舟,在知識的海洋遨游;置身于圖書館,每個人都變成一塊海綿,貪婪地吸收著知識。圖書館則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內涵豐富、知識多樣的第二課堂。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教師的專業發展牽引著學生的發展,反之,學生是教師成長的參照系,參照系的向前驅動,也推動著教師的發展。
總之,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一個在科學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教師自主探索、不斷反思、漸進提高的過程,在實現教師專業發展的進程中,學校已不僅僅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場所,更逐步成為教師成長和發展的場所。無論是教師的自我學習,還是在教學實踐中學會和學生共同成長,無論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與實踐,在實踐中構建學習共同體,還是同伴互學互動中的敘事研究,都離不開學校圖書館的支持和幫助,相信圖書館學習,可以為教師的專業成長保駕護航,可以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不二選擇。
注 釋
①②③⑤張曉林.超越圖書館:尋求變革方向——第77屆國際圖聯大會觀感[J].圖書情報工作,2011(21)
④劉悅.少兒圖書館實施信息關懷淺論[J].學理論,2010(6)
⑥李彥昭、陳雪飛、陳朝暉.圖書館戰略規劃中的用戶研究與服務——對國外圖書館戰略規劃文本的分析[J].情報資料工作,2012(1)
參考文獻
[1]楊圣潔.論少兒圖書館的成人信息服務[J].圖書館雜志,2012(12)
[2]張宇東.數字圖書館與教師的專業成長[J].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6(12)
[3]李東來主編.數字閱讀[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