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細節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所發生的很細小的環節或情節,它體現了課堂的人文、真實、無痕,通常短小精悍,便于教師鉆研和突破。課堂是由無數個教與學的細節共同組成的,關注細節,其實就是關注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假如我們的教學能從細處入手,擴大細節的張力,“細節”將帶領我們透視課堂,尋找智慧,讓智慧閃光。
一 關注細節,追求人性的數學課堂
教師要對學生充滿真切關注和終極關懷,要讓教學細節回歸“生命關懷”的教育本質,有效觸動學生心靈,讓靈動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輝盈溢課堂。
〖場景〗
“叮鈴鈴……”上課了。孩子們都坐好了,突然,一個小男孩怯生生地舉手說:“老師,我要上廁所。”“哈哈……”底下一陣哄笑,這時老師輕輕打了個手勢,讓大家安靜,微笑著說:“今天,我們要學‘時、分的認識’,讓我們在等待這位小朋友的過程中共同來感受一下1分鐘到底有多長。”說完將教具鐘表掛在了黑板上,小男孩則紅著臉沖出教室,不一會就回來了。老師摸著他的頭說:“1分鐘就解決了?可真快!那你知道1分鐘我們還可以做什么嗎?”這時,同學們開始討論起來,經過緊張的交流、討論,大家都愣住了,原來一分鐘可以做這么多事情,從而“要好好珍惜時間”的念頭牢牢地印在孩子們的心里。
教師通過1分鐘的“等待”,不僅化解了小男孩的尷尬處境,使他認識到上課去廁所是不應該的,還讓孩子們初步感知了1分鐘,知道1分鐘到底有多長;教師的一個“等待”,保護了小男孩的自尊,同時也深深地教育了大家要珍惜時間、珍惜生活,讓課堂充滿溫馨與人性,洋溢著人文精神的芬芳。
二 關注細節,追求真實的數學課堂
“什么樣的教育最有價值?能使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感受到真實生活的教育才是最有價值的教育。”因此,“真實”是課堂不竭的生命力。對教學細節的處置,蘊含、折射著教師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蘊、教育策略和人格魅力。
〖場景〗
在練習冊有一道計算題:2660÷35-96+34= 。
因為是練習課,所以教師沒有細看就讓學生各自獨立完成。不一會兒,底下就開始竊竊私語,終于,一個學生忍不住舉手說:“老師,這道題不能做,2660÷35=76,根本不夠減去96。”教師拿起筆一算,發現是76,不夠減96。思考片刻后,教師說:“你們覺得該怎么辦呢?”學生們說:“可以改一下題目中的數據,把96改小些。”“也可以改一下題目中的符號,把減號改成加號。”“大家的想法不錯,可如果要使答案不變,應該怎么改呢?”這時教師說。學生又說:“可以將+34放在-96的前面,先做加再做減。”“還可以給96和34加括號,把+改成-。”
這時,一個頭腦靈活的學生開口了:“老師,這道題不用改也能做。我們可以根據加法交換律,先減后加,算成先加后減;也可以給96和34添括號,再根據括號前面是減法,把+變成-。像簡便運算一樣計算。”
頓時,大家豁然開朗。
在本例題中,面對教材中的錯誤,教師并沒有草草處理,而是抓住這個教育細節,讓學生自己想辦法解決,激起了學生對教材之“錯”的熱烈爭論,形成了一些獨到的見解,引導學生表述個人見解,張揚正確觀點。正是教師的隨機應變,讓我們的教學秩序得以控制,這樣的課堂是真實的課堂、真我的課堂。
三 關注細節,追求有效的數學課堂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由此看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非常重要,學生能獨立完成、自主解決的問題都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只有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對掌握的知識才能記得牢固。
〖場景〗
在教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時,投影出示:王大叔用18根1米長的柵欄圍成一個長方形羊圈。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王大叔,你會圍成什么樣的長方形呢?老師為每桌2人準備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請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上圍起長方形,注意要把18根小棒用完。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并與學生交流。
分析1:教師以看似很“糙”的問題引入,讓學生開展第一次探究活動,雖然學生的探究結果可能是無序的,但這是學生真實的發現,是有效的經歷過程。
接著,全班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發現這些不同的圍法,長加寬的和都是9米。那一共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你能把這些不同的圍法按一定的順序說出來嗎?教師提供表格,讓學生按一定的順序填入表格:
展示學生的表格,評講,重點讓學生發現有序,有序在哪?
分析2:第二次開展探究活動,重點讓學生體會“序”的重要性,在活動中感悟對“無序”到“有序”的理解,在活動中理解“一一列舉”。通過上述兩個不同層面的操作環節,讓學生在操作中有所感悟和體驗,進行思考。
重視過程的數學課程,“數學知識”的總量肯定比以往要減少,而且探索的經歷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很多困惑、挫折,甚至失敗。學生可能在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之后結果并不理想,但這些是學生生存、成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樣的過程中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是值得的,留給學生終生有用的東西,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只有結果與過程并重,才能有助于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肉體又有靈魂的數學學科知識結構,只有結果與過程并重的課堂教學才是真實有效的課堂教學。
細節決定成敗。教學細節猶如課堂中的精靈,充盈著靈動的智慧,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它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蘊涵智慧;它看似簡單,而簡單中孕育深刻。正是有了它,我們的課堂才會充實飽滿、激情跌宕、雋永俊秀。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