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城區招生情況及分析
近年來,一些地方的城區學生擇校現象愈演愈烈,與之相應的各種競賽、特長培訓也如火如荼地開展,家長樂此不疲,學生苦不堪言。小學畢業生擠破頭皮要進名校,不少初中畢業生更是非省示范性高中不讀,不少家長甚至不惜重金也要“拉關系、走后門”擠進名校,那些實在擠不進的,也要想方設法擠進縣區的省示范性高中,或遠走他鄉寄讀。而城區中其他非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學校幾乎難以招到基礎稍好一點的學生,最終只得大量招收那些分數線以下的學生,有的學校還得提前花錢購買一些線下學生,否則就會完不成招生任務。
“擇校熱”這一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有:(1)學生和家長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愿望十分強烈。(2)優質教育資源數量相當有限,教育發展極不均衡。教育發展的不均衡極大地“刺激”著“擇校熱”,而“擇校熱”又進一步加大了教育發展的不均衡。因此,要想打破這一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就是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也就是為學生和家長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初中、高中學校。簡單地說,就是要把所有的公辦初中、高中學校都辦好,提高辦學質量,使全城區內的所有學校盡可能均衡發展,最終實現全城區公平普惠、優質均衡的教育布局。
那么,如何全面提高這么多學校的辦學質量、實現全城區教育均衡發展呢?本人愚見,推行“辦學聯合體”模式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舉措。
二 “辦學聯合體”模式簡介和異地成功經驗
1.“聯合體”及借用
“聯合體”本是計算機編程用的C語言中的結構名稱,結構特點是內含多個元素。后來“聯合體”這一名詞被廣泛借用,如逐漸出現了“企業聯合體”、“醫療聯合體”等。
2.“辦學聯合體”的出現
教育界出現“聯合體”首先是在高校,中國最早的高校聯合體是1994年8月上海西南片14所高校成立的“上海西南片高校聯合體”,隨后,1999年北京海淀區學院路13所高校成立“教學共同體”,2001年北京中關村周邊12所高校組成了“中關村高校聯合體”,2005年4月10所農特類職業院校達成共識,正式發起成立“中國農民職業教育聯合體”,而后各種類型的高校聯合體層出不窮。基礎教育階段最先出現的“辦學聯合體”是2003年湖北省成立的“湖北省示范性高中9+4聯合體”。隨后,2007年由上海市向明中學、向明初級中學、清華中學、向明世博中學、三好中學組織成立了“向明教育聯合體”。上述的“辦學聯合體”均是自發自愿組織成立的,帶有民間性質。由教育行政部門有組織、有計劃強制推行“辦學聯合體”模式是在近幾年才出現的。2010年,上海市浦東新區為加強合作辦學,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指定27所學校組建首批“辦學聯合體”,新疆烏魯木齊市沙區為改變學校發展極不均衡的現狀強力打造八大“辦學聯合體”。2011年甘肅的蘭州市、2012年河北的晉州市和廣東的茂名市、2013年福建的泉州市等相繼在全巿范圍內推行“辦學聯合體”模式。其中,上海浦東新區推行的“辦學聯合體”模式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效,據了解,該區無論是高中、初中、還是小學均已基本消除了所謂的薄弱學校。《中國教育報》2013年6月27日第四版報道:廣東茂名“片區辦學聯合體”促進了中小學有效銜接,也足見其已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 “辦學聯合體”的組建
基礎教育階段的“辦學聯合體”的組建形式可分為兩種類型:即同學段的學校組成的“辦學聯合體”和異學段的學校組成的“辦學聯合體”。
根據城區教育失衡的現狀,建議釆取異學段的學校組成“辦學聯合體”的形式。就是將全市區所有局直初、高中學校搭配組建成若干個“辦學聯合體”。即由一所高中學校領銜,將兩所以上初中學校,也可以加入一所薄弱的高中學校共同組成一個辦學整體,強弱結合,以強補弱、促弱,責任一體,同獎同罰,在領銜學校帶領下進行校際間交流合作,共謀發展,實現教育水平全面提升。每個聯合體3年或6年為一個周期,期滿后可重新捆綁組合,實現優質學校多次輻射。“辦學聯合體”各成員學校保留獨立法人資格,名稱不變,獨立財務管理,建制不變,隸屬關系不變,但必須成立“聯合體”管理領導小組,領銜學校校長為組長,其他成員學校校長為副組長,共同管理“聯合體”。成員學校的行政管理人員和教師,可實行統一配備或定期交流,并通過送教、跨校兼課、集體備課(同學段學校)、共同承擔課題、統一組織技能競賽等方式,創設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的教師專業發展環境。
“辦學聯合體”內各成員學校通過共同目標和共同利害關系的確定,促進各成員學校打破原有的界限和隔閡,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共同提高。“辦學聯合體”內各成員學校也要重視內涵發展,注重特色發展,防止機械照搬、“千校一面”,實現個性發展。
四 推行“辦學聯合體”的益處
推行“辦學聯合體”模式,許多難題將會迎刃而解。(1)“辦學聯合體”內部,通過高學段學校的帶動及與優秀同學段學校的交流,薄弱的初中學校將很快發展,從而縮小與同類學校的差距,切實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2)“辦學聯合體”內部,由于既有領銜學校的引領,又有低學段學校的大力支持,尤其是低學段學校(初中學校)提供大量的優質生源,高學段學校(高中學校)將步入良性循環,薄弱的普通高中學校將得到飛速發展,真正實現改良普通高中薄弱學校的目的。(3)“辦學聯合體”內部,由于“榮辱與共”,低學段學校(初中學校)的畢業生普、職分流的指標必定到校到班到人,班主任將失去“賣”學生的機會,從而從根本上杜絕買賣生源的陋習。(4)推行“辦學聯合體”模式一二個周期后,一大批學校的質量、聲譽將全面提升,全市區教育格局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可能會產生幾所能與現有優質學校相抗衡的學校。擇校也不會像今天這樣困難。這就是優質均衡的教育所要求的結果。
五 推行“辦學聯合體”的阻力
1.來自優質學校的阻力
如果推行“辦學聯合體”,教育行政部門就不能再替省示范性高中在各初級中學定保送指標、推薦指標了,也不允許為了優秀初中畢業生跑到兄弟聯合體成員學校去簽約,優質學校只能靠自身挖潛,在“辦學聯合體”內部挖潛,以求更大的發展。
2.來自非領銜學校的阻力
“辦學聯合體”內部的非領銜學校的領導干部,尤其是校長必須具有足夠的大局意識和虛懷若谷的胸心,才有可能帶領其團隊真正融入到“聯合體”中去,才有可能與其他成員學校共同發展。
阻力可能還有很多,但只要下定決心,其實也算不了阻力!
總之,均衡教育、公平教育是時代、社會的需要,亦是老百姓的呼聲與訴求,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要求,教育行政部門不能不有所思、有所行。引進和推行“辦學聯合體”模式只是措施之一,但值得認真探索!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