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一種態(tài)度,一個人做同一件事,在情感高漲時和情感沮喪時,其結果完全不一樣。愉快的情感可以使思維敏捷、記憶深刻、感覺敏銳,情感是調節(jié)學習效率的樞紐,老師在閱讀教學中應注意學生情感的激發(fā)。
一 讀中明意,激發(fā)情感
讀,是中國語文教學的傳家寶,感情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感情朗讀中,通過語調、節(jié)奏、情緒的渲染,激發(fā)學生的感情,創(chuàng)設高效教學情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文章的境界,學知識、受教育。如教學《凡卡》一文時,要求學生重點學習凡卡“挨打”一段并用“哀求”的語氣表達情意,于是學生用沉重的語調,讀出凡卡乞求爺爺帶他回鄉(xiāng)下的情景。結果,課堂上,學生流淚、老師流淚,就連聽課的教師們也在流淚。像這樣,讀中有情,讀中生情,情融于文,才能進入境界,明其理。
二 創(chuàng)設情境,入境激情
沒有情感就沒有藝術美和精神力量,感受作品中的精神力量,離不開讀者情感的參與。學生對美的事物樂于接受,而且會引起情感的沖動。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利用課本插圖和教學掛圖,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引導學生移情入境,如教學《荷花》一文時,可先掛出圖,并且配以優(yōu)美的輕音樂,由老師或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夏天的早晨,公園里的荷花盛開了,清香撲鼻,景色異常美麗——那悠悠的樂曲、瑯瑯的讀書聲,描述荷花池邊那如詩如畫的美景,從而激發(fā)出學生對荷花美好的遐想。
在教學中,還可以利用幻燈、音響、描述相結合的方式,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情感,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教師可將周總理的遺像帶上黑紗,放在黑板前方。在哀樂聲中再用幻燈放映人們十里長街送總理靈車時催人淚下的情景,并用悲哀的語調朗讀課文,通過氣氛的渲染和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更深刻體會對總理敬佩、愛戴的懷念之情。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 突出形象、披文激情
學生的認識活動受作品藝術形象特征的影響,他們的情感以形象感知為依據(jù),教學中要披文激情,透過作品文學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準確指導提示藝術形象的內涵,突出藝術形象的本質特征,領略藝術形象的價值,體會作者別具匠心的創(chuàng)作意圖。通過對藝術形象的準確理解,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我們的教學更生動,更直觀,更具有感染力。如《囚歌》一詩表現(xiàn)了葉挺將軍的革命情懷和樂于為真理獻身的高尚品質。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提示《囚歌》產生的歷史背景,創(chuàng)設特定的氣氛,使學生領會到《囚歌》回腸蕩氣的悲壯之美,體會葉挺將軍的錚錚鐵骨、浩然正氣,激發(fā)學生心靈的強烈共鳴,從而受到教育。
又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第八自然段,“為了整個潛伏部隊,為了這次戰(zhàn)斗的勝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趴在火堆里,一動不動,烈火在他的身上燒了半個鐘頭,才漸漸熄滅。這個偉大的戰(zhàn)士,直到最后一息也沒有再挪動一寸地方,沒有發(fā)出一聲呻吟。”這節(jié)作者具體描述了邱少云英勇獻身的場面,表現(xiàn)了邱少云堅強驚人的毅力和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教學中應抓住描寫邱少云烈火燒身時表現(xiàn)的精妙詞句,推敲它們的含義,激發(fā)學生情感的波瀾,從而走進英雄崇高的內心世界,受到深刻的感染與教育,讓英雄的形象在孩子們心中永遠屹立。
總之,在教學中利用情感教學,調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對于理解課文,體會人物的形象及心理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