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經典詩文博大精深,有很多傳世佳作,它們內涵深刻,意義深遠,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是人類精神的家園。在小學階段進行經典誦讀的益處很多,下面就談一談我們的做法和認識。
一 誦讀經典,傳承文化
列寧說過:“歷史是愛國主義的源泉。”作為中華兒女,我們最大的財富就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就是歷經滄桑流傳下來的國學經典。對學生進行誦讀經典的教育,就是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化的根基,讓他們在非常深厚的經典詩文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在經典之作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頭活水,尋根固本,弘揚傳統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 誦讀經典,提升素養
1.誦讀經典,提升語文素養
第一,誦讀經典使識字量和注意力得到提升。在誦讀《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經典詩文中生僻字較多,需要學生在誦讀中注意并識記,久而久之,學生的注意力和識字能力均得到提升。研究表明,0~13周歲的孩子最具有背誦的潛能,即使你不叫他背誦經典詩文,他也會不自覺地學記大人的口頭語,或電視的廣告詞,而且現在的許多國學大師從小就背誦《四書》、《五經》、《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等經典。語言學家季慕林老先生就倡導小學生背古文。在《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文中季老主張“一個小孩起碼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他認為小時候背的,忘不了。
第二,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得到提升。由于學生積累了大量的經典詩文,在熟讀成誦中自然會有“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感悟。對經典詩文中表達的意境和情感,亦有不同的理解,時間久了就會厚積薄發,學以致用。許多學生在平時回答問題、習作、日記中會不自覺地引經據典、出口成章。如看見春天柳枝發芽,便會自然吟誦“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看見溪水融化,群鴨嬉水,“竹外桃花三二枝,春江水暖鴨先知”便會脫口而出。在今年的玉樹地震后,電視臺播放溫家寶總理親臨受災現場指揮救援,有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到“溫爺爺作為一個七十多歲的老人,能‘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真讓人感動,我以后也要‘為中華之興盛而讀書’。”此類例子不勝枚舉,學生在誦讀經典中語文素養得到提升。
第三,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有所提升。由于我們只要求學生能夠誦讀,而且誦讀方式多樣,采取只表揚不批評的方式,提高了學生的誦讀興趣,學生在誦讀經典中增強了語感,感受到語言文字帶來的快樂,奠定了語文基礎,通過同文本對話,同作者對話,與作者及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共憂,從而視野開闊,智慧流溢,閱讀理解能力進一步得到升華,自然而然地激發起閱讀的興趣。
2.誦讀經典,提升思想素養
誦讀經典,與圣賢為友,與經典同行。在熟讀成誦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和善誠信的品質,使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及家庭、社會的人際關系得到改善,道德素質得到提高。我在誦讀經典中就充分利用《弟子規》的誦讀來規范學生的行為,提升學生的思想素養。
第一,邊讓學生誦讀,邊結合小學生行為規范來指導學生踐行《弟子規》,不僅要求學生誦讀,而且要理解、要踐行。如誦讀《入則孝》部分時,引導學生做到“父母叫你要立刻答應,父母讓做的事要及時做;對父母的教誨要認真地聆聽;對父母的責備要順從地接受;要學會感恩,受委屈時多想想父母親人的好處,原諒他們的錯誤”等。誦讀《出則悌》部分,則引導學生了解出了家門在社會,在學校要能夠順從長上,尊師重教,尊老愛幼,講究禮儀。誦讀《謹》、《信》、《泛愛眾》時,要求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做到“誠實守信、正直善良,注重儀表、講究衛生,團結友愛、勤儉樸實,明辨是非、知錯就改,人人平等、知恩圖報,謙虛謹慎、積極上進”。在誦讀《余力學文》時,引導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了解并掌握讀書的方法及讀書時應注意的問題,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讀書方法。
第二,為了激發誦讀興趣,可將《弟子規》配上音樂編成《經舞操》,使誦讀活動與文體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學生在肢體表演中體會到《弟子規》的深刻含義。誦讀活動使文明禮儀深化普及,孝親尊長蔚然成風,懂得了“長者先,幼者后”的道理,公共汽車上給老人讓座的多了;讀了“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之后,與父母頂嘴的現象少了,懂事的孩子多了。
三 誦讀經典,提升綜合素質
我們在組織誦讀經典時應注重學科整合,將音樂、美術活動與誦讀活動整合,組織學生根據詩文內容配畫、配樂、吟唱表演,并組織多種活動,在活動中學生用吟、誦、唱、畫、演等多種形式,把中華經典的千古風韻、燦爛文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讓大家在領略中華璀璨文化的同時,更深刻地感受到經典文化的內涵。學生的誦讀、表演等綜合能力得到鍛煉,審美意識發生了質的變化,有利于優化人格,提升綜合素養。
誦讀經典與經典同行,搜集積累經典拜圣賢為師,在誦讀中學生的情感得以陶冶,在潛移默化中靈魂得以洗滌,有利于塑造高尚的人格。正是“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