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這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違背了新課標理念。新課標要求我們應構建“讀—講—剖—感—練—思”六環的課堂結構。教師要善于抓住歷史事件中能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節點,最終達到以“情”制“動”的良好效果。
【關鍵詞】新課標 歷史教學 課堂結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91-01
新世紀面對著新課程改革,作為歷史教育者應該怎樣去做呢?在新課程實施中,中學歷史教學應該怎么改?怎樣才能上好一堂歷史課?如何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無疑是廣大中學歷史教師們共同關注和努力解決的焦點問題。著名學者林崇德教授認為教師的職業理想是教師獻身于教育事業的根本動力。一堂歷史課應在45分鐘內最大限度地激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去,同時又能在以后應試教育中取得良好成績。
下面是筆者在教學中的感悟: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后背的教學模式,這就壓制了學生思想的發揮,也就違背了新課標理念中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而以教師為主導了。我們應構建“讀—講—剖—感—練—思”六環的課堂結構,下面就介紹一下該課堂結構。
一 讀書
教材是教學的主要素材和依據,它的靈魂是課程標準。課堂上在教師的引導下,要求學生利用8~10分鐘時間閱讀教材,把握歷史課本中的主要內容,也就是通過讀書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全文,初步了解內容,發現疑點。
二 講解
有的教師把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理解成課堂上的一問一答,造成表面上的互動,實際上是將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同于滿堂灌,盲目追求問題的數量和轟動效應,忽視了問題的質量。新課標下的歷史課堂對話需要在教師、學生、教材之間建構一個多維交叉、互動的課堂對話網絡。教師與學生合作參與、平等對話、互教互學,融合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學生在獨立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談看法,其他學生可就出現的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概括能力都會得到提高,學生也由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探究者。
三 剖析
剖析中考涉及的考試內容,特別是對材料題的剖析。同時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具有針對性和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將枯燥乏味的歷史老古董變為興致勃勃的學習探究,在探究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在輕松中學習。
四 感悟
教學中應強調每一位學生的平等參與,共同分享學習樂趣,讓學生感受到真誠、公平和責任。課堂上,對學生提出的質疑、獨到的見解,教師應及時給予鼓勵和肯定,針對學生的錯誤結論應及時糾正,針對學生的不良表現,不是簡單否定,而是深入分析,并加以理解,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感受所學的知識,讓學生對待所學的知識要勇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變得明理、篤志、睿智。獲得審美享受,最終達到教育者的目的。
五 練習
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訓練。為達到知識的鞏固理解,教師就要課下多做題、選精題,學生少做題、做精題,減輕學生的負擔。而新課標特別強調訓練要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應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因此,對問題的設計應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并密切聯系生活。
六 反思
對教學的過程和結果進行反思,是新課標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教學反思,教師可以發現歷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改進,而對于精彩的教學場景和獨到的教學方法,可作為經驗加以積累,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學反思一般分為:課前準備性反思、課中調控性反思和課后總結性反思。反思并不是簡單的回顧,而是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思考和探索。如課前反思,就是了解學生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的認識程度。教師可以通過這個環節有針對性地進行備課,正所謂既備教材,又備學生。課中調控性反思,可以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突發事件、隨機性的問題、精彩的片段欣賞、學生獨到的發現,進行教學措施改進,優化教學方法,為培養學生創造力,提高學生自主性提供幫助。課后總結性反思,包括本節課學會了什么,用什么樣的方法學到的,哪些問題還沒有解決,課堂表現得怎么樣,有什么意外收獲,課后該完成什么拓展訓練問題,下課后該干什么等。通過這樣的反思,學生對所學內容得到進一步感悟,將知識進一步內化,學生的自覺性得到提高。
以上的教學符合感性—理解—鞏固—反思—運用的教學過程,幾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可分割,能真正體現新課標的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歷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不斷學習探索,平時多聽課,評課,注意積累總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還要注重學生能力培養,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情感教育,達到以“情”制“動”的境界,這也是對一名當代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追求。
參考文獻
[1]顧明遠、孟繁華主編.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2]吳海英.初中歷史教學漫談[J].現代農村科技,2010(23)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