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三英語如何復習備考是每年高考不變的話題,進入高三以后,有的學生成績突飛猛進,有的學生成績停滯不前,有的學生成績甚至后退,足見方法要得當,高分才有望。總結起來有如下要點:多聽老師的,少自作主張;多用碎時間,少搞大突擊;多接觸閱讀,少鉆研語法;多做高考題,少做模擬題;多攻詞匯表,少記課外詞;養成好習慣,成績提高快。
【關鍵詞】高三英語 復習方法 備考指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92-01
同學們進入了高三,也意味著到了第一輪復習的時刻。那么究竟應怎樣充分利用時間,高效地完成復習任務,全面梳理知識點呢?
一 多聽老師的,少自作主張
雖然同學們之前經歷過很多考試,但高考對于他們來講還是有些陌生。就算有些學生在高一、高二已經做過高考題,對于自己的知識缺陷到底有哪些,高考的重點是什么不一定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而高三的英語第一輪復習主要就是從語法和詞法兩個方面幫助大家梳理知識,并對應試策略加以指導。高三教師大都有著非常豐富的高考經驗,也都會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因此學生在安排自己的復習內容時要盡量和老師同步,把當天復習的內容徹底搞清楚,并輔以相應的練習加以鞏固。遇到不會的,應第一時間請教老師,千萬不要留到最后甚至棄置不管。千萬不能以為這些知識已學過而耐不下性子聽老師講,甚至自搞一套,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做自己的,有的甚至抄答案,或偷偷地做其他復習資料。
二 多用碎時間,少搞大突擊
英語學科是非常適合利用零碎時間來學習的。如10分鐘可以背單詞(每天可以背30個左右的單詞),可以做一篇速讀,可以朗讀一篇文章,可以做若干個單項選擇,可以聽聽力,可以翻看任何英語的雜志、報刊甚至小說等。總之,時間是海綿里的水,擠擠總是有的。Learning is anytime,anywhere with anyone.(學習無處不在。)有些學生在制訂自己的復習計劃時,把一個星期中的七天分別給了不同的科目,這樣做是不太科學的。正確的做法是每天復習兩至三科為宜,而英語雖然持續時間不需要很長,但每天都接觸確實十分必要。A little bit every day makes perfect.(點滴鑄就完美。)尤其是利用好早讀晚讀時間背單詞、讀課文、看筆記、熟范文、練書寫。
三 多接觸閱讀,少鉆研語法
從近幾年的英語高考來看,考題越來越重視同學們運用英語的能力,逐漸削弱了對于語法的考察。綜觀一份高考英語試卷,單純考察語法的題目較少。善于觀察的學生更會發現,即使是在語法聚集的單項選擇題中,也是強調語境的理解。此外,還逐漸加大了詞義、詞語辨析的考查。完形填空的四個選項是沒有語法錯誤的,考查學生是否能根據文章的意思,選擇用法上最恰當的詞。閱讀理解更是考查學生對于篇章的理解。當然,語法并不是不重要,有很多重點的項目是需要同學們掌握的。只是提醒學生在復習的時候,要做到從語言的使用入手,而不是只對語法規則感興趣。
四 多做高考題,少做模擬題
1.把控好時間
這需要同學們一次性完成一整套試題,特別留意一下每部分自己的答題時間,并科學規劃,保證在規定的時間內提前5分鐘完成,留有檢查的余地。在練習或考試時,要合理掌控時間,一般聽力20分鐘、單選7~8分鐘、完形填空20分鐘、閱讀理解35~50分鐘、閱讀表達10分鐘左右、作文25分鐘左右即可。
2.了解各題得分情況
總結一下各部分的得分情況,了解自己的強弱項,從而做到有的放矢,重點加強訓練突破弱項,逐漸做到由弱變強,實現強強組合,最終得到提高。
3.留意出題人的出題點
揣摩出題人的著眼點在哪里,做到知己知彼。當然如果真題做完了,同學們也可以試著做一些模擬題。特別是有些省市剛剛進入到新課標,有了新的題型和要求,但是相對配套的練習卻比較少,這就需要學生重視近一兩年的模擬題。
五 多攻詞匯表,少記課外詞
詞匯背誦是高考備考非常重要的一環,同學們要及早動手。在第一輪復習的時候,至少要過詞意關。即看到一個單詞,就能準確說出它的意思。在寫作的時候,也能夠找到恰當的單詞來表達。高考試卷中的單詞是嚴格按照考試大綱中的詞匯來選擇的,雖然在閱讀中可能會有2%~3%的生詞量,但也是基于考查學生在特定的文章中猜測詞義的能力而設的。因此,千萬不要花大量的時間在課外詞上,否則只會顧此失彼。
六 養成好習慣,成績提高快
在監考中,經常發現學生答題時慌慌張張,有的忘記帶2B鉛筆,有的鈴聲快響時方才涂卡;在改卷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的試卷非常潦草,以致幾乎看不清寫的作文內容,或者字數達不到要求;有的學生發現自己的實際成績和所批改的成績不符,經過了解是涂錯了卡等等。態度決定高度,細節決定成敗。如果你有好的讀書習慣,有好的書寫習慣,有好的涂卡習慣,有好的心理素質,那么你的成績將會是一天一個樣,一年大變樣。
對于高三英語復習,希望同學們重在夯實基礎、扎牢根基、勤奮刻苦、方法得當,必將高分有望。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