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閱讀教學對培養學生的語感具有獨特的幫助,高中三年的閱讀教學量相當大,閱讀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掌握實用性,也要讓學生通過閱讀領略文章的美,體會藝術性。
【關鍵詞】語感 語文閱讀 實用性 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098-01
一 廣泛閱讀,培養個性
語文新課標中闡述了如何“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能力”的課題,其目標主要是想通過廣泛的閱讀來“拓展思維空間”和“提高閱讀質量”。這就要求學生通過閱讀提高閱讀量,培養閱讀個性,教師對學生的閱讀范圍、角度和思路等方面應少干涉,由其自主選擇閱讀對象,為其日后深入地、自覺地學習語文錘煉基本功。由著學生“性子”閱讀,并不等于放任自流。閱讀的材料選定、資料收集等都由教師策劃,閱讀以后要求學生總結閱讀成果和體會。
另外,語文教材在閱讀教學中也很重要,教師要通過教材引導學生探究性閱讀,透過語言看到生活,通過對教材的領悟獲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欣賞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根據畫中的荷葉或生活中所見,把荷葉與舞蹈組合起來,想象朱自清筆下的荷塘:“一眼望去滿是荷葉,片片相連,由于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于是,月色下的荷塘幻化為舞女的舞臺,舞女們穿著綠色的裙子,翩翩起舞,美妙地旋轉。”在這種教學引導下,死的文字變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得到了復活。
二 講求方法,把握套路
高中生面對的是高考,所以其閱讀就不免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學生要實現高考的理想,僅靠個性閱讀是不夠的,還要掌握閱讀方法。
從培養與訓練的角度看,應考探究性閱讀直接為高考服務,要求學生把已錘煉到手的閱讀本領,針對高考閱讀題進行探究性閱讀訓練。高考閱讀試題的答案雖然是開放性的,但限制很多,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內容、作者觀點態度的限制。因此,學生的回答必須符合題意,通過閱讀練習總結出一套解題“程序”,尤其是對解題思路的總結尤為重要。規范閱讀和規范練習可以說是高考閱讀的主要任務。當然,也并不排除個性興趣閱讀,最好是能把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
從閱讀應試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的角度看,精讀、細讀是閱讀的基本功,是培養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精讀的要求就是讀懂、吃透,要求從整體入手,局部理解,最終達到整體把握這一目的。要通過對局部的理解來把握整體,把握了整體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僅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義,還要把握好局部與局部、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這樣,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體、由語言到內容,然后再由整體到局部、由內容到語言的反復的過程。另外,要引導學生基本掌握各類文體的閱讀技法,盡量使學生參差不齊的感悟能力、認識能力趨于統一。
另外,在閱讀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學生的一個薄弱的環節。要求概括時,大多數學生還只停留在尋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對于在分析的基礎上加以綜合,在具體的基礎上加以抽象就很難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準確性,經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換概念”、“轉移論題”等邏輯錯誤。
三 發展思維,提高能力
“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培養鸚鵡學舌的模仿者,而是培養能夠自己獨立思考的創新者。”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讓學生放飛思緒,發散思維,讓其對文章有創造性的解讀。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時,學生們根據賈島的詩作《題李凝幽居》,經過仔細揣摩,對朱光潛“推敲”之說產生質疑。有的認為用無聲的“推”不可能知道“鳥宿池遍樹”,原詩中的“門”該是李凝家門,而不是寺院院門;有的認為“敲”不會打破“岑寂”,反能襯托幽靜;還有的認為“推”的動作有些粗魯,不該發生在講究禮節的文人雅士身上。顯然,學生通過想象把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還原成生活畫面,由生活畫面先聽到“敲”門聲,然后看到樹上驚起的宿鳥,從而推斷出朱光潛所說的意境不合原詩。而另外的學生由詩作聯想到古人的禮節,并由此推論出“敲”字較符合當時的意境。只要有適宜的情境,學生所爆發出的想象力、創造力是教師始料未及的。
總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無論是學生閱讀個性的培養、閱讀方法的掌握,還是閱讀思維的發散,最終都要讓學生學會閱讀,從文章中提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達到閱讀目的。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