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選擇了部分中學語文教材中被近現代作曲家配上曲譜的古詞,探討了古詞新唱所體現的教學藝術效果,擬為語文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提供借鑒。
【關鍵詞】古詞新唱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01-02
古詞,本文專指古典詩詞中的詞;古詞新唱,即在古典詩詞的基礎上譜曲,配上今人(指中國近現代作曲家)所作的曲形成的藝術歌曲,既迎合現代中學生的口味,又意韻深邃。
在古代,詩詞大多都是可以演唱的,其優美的旋律、明快的節奏、朦朧的意境,不知打動了多少騷人墨客、文人雅士的心。兩千多年前,孔子因陶醉于音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卓文君因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而不惜放棄富貴生活與之私奔;俞伯牙因一曲《高山流水》結識鐘子期;白居易因水上琵琶聲濕透青衫,留下千古名篇;先天性愚型兒胡一舟,當音樂聲響起時,居然能氣定神閑地指揮大樂隊演奏出完美的樂曲……
一 中學語文教材中具有古詞新唱的內容
仔細搜集,發現古詞新唱的內容很多,演唱者以鄧麗君為主。有高中語文中的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詞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歌名為《相看淚眼》;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下冊蘇軾的《水調歌頭》,歌名為《但愿人長久》;高中語文教材蘇教版(選修)李煜的《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歌名為《胭脂淚》;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歐陽修的《生查子》,歌名為《人約黃昏后》;人教版八年級語文教材下冊課外古詩詞背誦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歌名為《獨上西樓》;辛棄疾的《丑奴兒》,歌名為《欲說還休》;200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宋)李清照的《武陵春》,風中采蓮演唱的歌名為《物是人非》;宋代陸游和唐婉合作的《釵頭鳳》原創曲見高一語文必修1宋詞鑒賞,也為風中采蓮演唱。這些古詞的演唱,有多個版本,教師在下載時可選擇學生容易接受的音樂。
二 古詞新唱體現的教學藝術效果
語文課堂是進行文化積累的主陣地,語文教材為傳統文化教育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教材中的古詞占一定比重,內容豐富,包含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人生觀、價值觀,能給學生良好的文化熏陶。而高中課程標準中規定了古詩文背誦篇目,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進行積累、感悟的一種積極引導。教師積累古典詩詞,既豐厚了自身的文化底蘊,又提高了個人的魅力和課堂教學藝術水平。
1.深化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氣就是一種底蘊,一種最終的呈現,一種通過積累、感悟才會出現的“有”。因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利用網絡資源,收集與所教古詞有關的歌詞(歌曲),進行資源整合,拓展學習內容,在欣賞古詞、品味古韻的過程中享受古典詩詞帶來的深層次文化內涵和魅力,促進語言積累,獲得美的熏陶,深化教師的文化底蘊。
語文教師進行古詩詞教學,實際就是一種文化、思想底蘊的呈現,同樣需要“有”(積累、感悟)這種“厚積”之后“薄發”的途徑。學生的想象力雖然豐富,但生活經驗比較膚淺,有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古詩詞,往往只讀不寫,學生的朦朧感知難以上升為明晰的認識,鑒賞能力落不到實處。教師在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時,可先作表率。我在教授《滿江紅》這一詞牌時,以我校60周年華誕為背景,先行模仿《滿江紅》填詞,并給予展示,在師生交流中,相互提高。
滿江紅·黃浦龍川
——賀楚雄醫專60周年華誕
黃浦龍川,江長流,六十春秋。
雄風存,礪志篤行,大醫精誠。
尋醫問藥苦難訴,青山四合掩綠處。
遠志勤業,厚德濟世,淡名利。
杏林露,濟蒼生。天使愛,百病怯。
妙手牽纖脈,枯木逢春。
博學善導聲聲切,敬業求真望月歇。
虛心好學善思勤勉,更須搏!
詞中傳承了《滿江紅》的風格:古樸、大氣、激昂。其中“礪志篤行,大醫精誠”為校訓;“遠志勤業,厚德濟世”為校風;“博學善導,敬業求真”為教風;“虛心好學,善思勤勉”為學風。融合了楚雄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人文精神,給學生以直觀、生動形象的實例,了解并掌握填詞的初步方法,實現“厚積”之后的“薄發”。
2.開辟中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新領域
在語文古典詩詞教學中,存在古典詩詞鑒賞接受缺失,學生被動接受的現狀。下埠鎮中的一位老師曾在《淺析語文古典詩歌的教學方法》中引入“興趣引路法、創設意境法、深入內心法、類比遷移法”四種教學方法,為了古典詩詞教學可謂用心良苦。
當然,教學方法靈活多樣,不同的教師可從自己的特長出發,采用適合師生的教學方法。歌詞的古典韻味豐富了古典詩詞教學模式,將音樂和古詞有機結合,利用情感交融的特性,激活古典文化,降低了古典文化的門檻。龔玥演唱的《滾滾長江東逝水》(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歌詞采用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楊慎的《臨江仙》全詞。利用歌曲激發學生學習古詞的興趣,能對古詞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使古詞新唱開辟了語文古典詩詞教學的新領域。
3.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個人所具有的與進行審美活動相關的主觀條件和心理能力。對音樂的敏感程度與人的視聽器官的先天敏銳程度有關,而后天各人生活條件和經驗的不同,對感官的培養、鍛煉的不同,使每個人都具有不同的審美能力。
在我國幾千年文明長河中,古人曾留下無數經典名篇、絕詞佳句。通過引導學生對優秀古典詩詞的鑒賞,能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能提高和發展學生對美的形式和內容的感知能力,受到美的熏陶,提升藝術審美能力。
語文教學中古典詩詞部分的審美人格教育就是將學生的精神世界與古典詩詞的精神結構相融合,這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如果將其放在古詞里,效果會明顯一些。如輪回樂隊的《烽火揚州路》,歌詞采用高中語文中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發出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滲透著作者偉大悲壯的人格精神。配曲體現的是中國搖滾民族化的風格,喜愛搖滾音樂的學生能夠很快學會并識記歌詞。歌曲以“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最后一句詞為開頭,引出全詞內容,其中歌詞“人道是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中多加“人道是”三字,其余內容與全詞相同,在歌唱中作了些重復演唱處理。學生通過跟唱歌曲,接受搖滾民族化音樂的熏陶,可以進一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優秀的古詞大多語言精練、意境優美、意蘊深遠,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蘊的新詞作者,將古詞重新譜曲,巧妙地運用古詞的意境或意象,將古詞的精華融入歌中。通過“音樂化”,使古詞既有歌曲的明白曉暢,又有詞的含蓄雋永;既有中華民族傳統的精神與品格,又有現代人的精神與氣質;既有古典的語言內蘊,又有當代的音樂形式。作為語文教師,充分利用這一教學資源,另辟蹊徑,巧妙地達到教學目的。
通過檢測,采用古詞新唱進行輔助性教學,大部分學生對古典詩詞記憶深刻,比較突出的有《虞美人》、《水調歌頭》、《一剪梅》、《武陵春》、《相見歡》、《雨霖鈴》等,說明利用古詞新唱進行語文古詞教學已取得實效,促進了學生的思維靈動、活躍。教師必須靈活更新教學方法,與時俱進,了解學生所做所想所愛,才能有效達到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既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又能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詩詞欣賞品位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張海明.流行歌曲與中國古典詩詞[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
[2]施榮華.論謝赫“氣韻生動”的美學思想[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
[3]金林.古典詩詞在我國流行歌曲中的意境交互[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02(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