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美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想增強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就必須強化美育教學。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美育功能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03-01
盡管是教育的初級階段,但是小學教育依舊具備完整的教學體系,教學的內容主要涉及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但在小學的實際教學中,學校及教師常忽視美育的發展。目前,國內小學注重的是提高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視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原因是:(1)有人認為審美是人的天性,是無法通過后天學習的;(2)在人們看來,世上根本沒有衡量美的標準,對于小學生而言,只需懂得美就可以,無須提倡美育。而這些觀點太過絕對化,在現代小學教育中發展美育是極其必要的。
一 小學語文教育中發展美育的意義
進行小學美育教學是現代教育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現代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高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而美育迎合了這一需求,它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修養,還能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對小學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在美育過程中,學生能實現審美意識的提升,真正感受美,所以說,美育是促進感性與理性相互轉換的重要載體。美育在升華人的感性、培養人的情趣以及塑造優秀人格等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 小學語文教育與美育的有機結合
小學語文教育者可以根據美育的多元化特征開展美育教學。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課堂轉移到校外,帶領學生走進自然,引導學生在多姿多彩的自然風景中感受大自然的唯美;教師還可以將課堂轉移至生活,帶領學生走進社會,引導學生在復雜多樣的社會生活中感知人間的世態炎涼、真情厚意,能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的審美情趣。盡管學生可以在社會環境中和文字學習中認知美,但是相對而言,后者的作用更為顯著。因此,只有在小學階段就加強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才能為學生在后期的高層次美育學習中奠定基礎。現今的小學美育主要是注重對藝術的審美,所以實行美育的最好方法是強化有關藝術的審美教育。
而事實上,學校往往重視文化教育而忽略藝術教育,不少學校將更多的課時劃分給文化科目,尤其是語文占的課時比重最大,加之,語文學科本身就具備多樣性,涵蓋的內容較多,因此,語文教育是實現美育教學的重要途徑。
三 推進小學語文教育滲透美育的措施
1.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引導他們認識美
古今中外,每一篇流傳千古的名人佳作,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闡述了人生哲理。作者借助文章中的情境描寫寄托了自身的某種思想情感,而閱讀文章的人也能從中品味到某種情感。所以,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必須注意讓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讓學生在不同的思想領域中迸發出內心情感,感受美的韻味。
季羨林的《懷念母親》一文,語言表述通俗易懂,乍看可能不會激發學生的情感。但如果教師在上課之前先讓學生自行預習,進行多次閱讀,熟悉文章內容,結合實際經驗領悟其中的情感,效果就另當別論了。曾有過這樣一個例子,在一次語文課堂上,有一學生在讀到“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時,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時竟然抽泣起來,老師為此也滿含熱淚。課后才知道,該生的媽媽常年在外打工,一年與孩子見不了幾次面。他從小學時就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對媽媽的思念可想而知,每年只有寒暑假時才能和母親待上一段時間。正是因為季羨林在文章中表述了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才點燃了學生內心的情感火花,想到了很久沒見的媽媽。閱讀時,對媽媽的思念之情也就油然而生,從而實現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學生對整篇文章的學習。
2.在朗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他們領悟美
在小學教育中,有很多優秀的文章,辭藻華美,語文教師都會布置些精彩段落讓學生朗讀背誦,如《山中訪友》、《彩色的翅膀》、《老人與海鷗》、《頂碗少年》、《最后一頭戰象》、《懷念母親》等,教師在講解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做好標記,摘抄優美段落,設計閱讀提綱,做好閱讀筆記。通過朗讀教學,引導學生感悟詞句的美。這一環節需借助學生的眼、手、腦、口、心共同發揮作用,以實現對文章內容的賞析,進而理解文中所流露的情感。
總之,美育教學的根本任務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與此同時,美育的重要性還表現在引導學生樹立審美理想、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簡單地說,就是指通過美育教學,引導學生學會感受自然與社會的美,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并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綜上所述,美育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要想增強小學生的審美意識,就必須強化美育教學。
參考文獻
[1]王虹.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實施策略探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2]李光華.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0(5)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