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教育家陳獻章說:“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蘇聯教育家贊科夫亦云:“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無疑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在語文教學中,利用設疑教學,教會學生質疑,一堂成功的設疑釋疑課,能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活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尤其應引導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啟發學生主動質疑問難,最大限度地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使他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
一 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的方法
第一,在導語中引導學生質疑。在導語中設疑,可以使學生快速進入情境。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導語可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渲染良好的課堂氣氛和愉快的學習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二,從題目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從題目入手設疑,推測行文思路,使學生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思路與原作形成對比,再作橫向比較,反思自己的不足,進而學習原作的優點和長處。
第三,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質疑。因為朗讀可以使學生在設疑解疑的過程中感受到不同的語體和風格,增強學生對文章風格神韻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
第四,在重難點處引導學生質疑。在教材的重難點處設疑,可以使學生快速突破難題。若按傳統的教學方法,平鋪直敘地分析處理教材,學生就會感到枯燥無味。此時不妨另辟蹊徑,引導學生帶著疑問去思考。
第五,在“無疑”處引導學生質疑。有些語言文字,看似平平,而實際意味深長。若在此設疑,令學生咬文嚼字,既能品味出語言文字的微言大觀,又能欣賞到作者的匠心獨運,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激發他們求疑解疑的興趣。著名教育專家錢夢龍先生執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問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稍感疑惑之余,頓悟“且”為“將近”之意。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學生看了課文都高興地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你是怎么知道的?”“因為他媽媽是孀妻,他是遺男!”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
第六,在課堂結尾時引導學生質疑。在每堂課的結尾處設疑,言已盡而意無窮。旨在起升華之效,以期達到給人以啟迪、給人以教誨、給人以享受的目的。若在此設疑,不但使學生獲得的知識得以鞏固和延伸,多項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而且道德品質教育也在不斷的設疑、解疑過程深入其中。
二 培養學生質疑應遵循的原則
第一,設疑教學要以新課程標準和新課改理念為指導,以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主要目的,以培養學生會學習為重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思維、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第二,要站在學生的位置來考慮設疑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力爭使設疑更切合學生的實際能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潛在的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第三,課堂是師生活動的共同場所,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興趣,讓熱情充滿課堂。能者為師,換位設疑,變式交流,擴展遷移,能使每一個學生在不斷的質疑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知識水平。
第四,培養學生科學地質疑。由于學生受自身年齡閱歷及興趣、價值觀的影響,有時提出的問題可能過于幼稚或不切主題,教師如果處理不當就會影響整堂課的學習效果。所以在鼓勵學生質疑的同時,教師應讓學生明白在學習中質疑的益處,并對學生加以方法上的指導,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發揮好引導作用,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考慮,讓學生質疑,盡量使學生做到非“疑”不質,是“難”才問,養成良好的提問習慣。教師要把握時機,尤其要關心“學困生”,鼓勵“學困生”質疑,及時解決他們在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對課堂上出現的個別無價值的問題,教師不要壓制或不睬,可以在小組內先評議一下,哪些問題比較簡單,可由個人解決或組內解決,大家覺得需要討論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來。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又能逐漸引導學生學會質疑。
第五,要培養學生樂于質疑。初中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人善疑的例子,這對學生敢于質疑無疑有著積極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予積極引導。如《懷疑與學問》中有戴震幼時讀書善疑的例子:“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契機,闡明質疑是打開一切知識寶庫的鑰匙,引導學生以名人善疑為榜樣,敢于質疑,樂于質疑。
總之,質疑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了問題意識,學生就會產生解決問題的強烈的內驅力,就會積極調動自己的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維力,從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究問題的能力。質疑是創新思維、發展求異思維的源泉。在語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提出疑問、主動參與,表現自己獨特的感受、體驗和見解,從而更好地優化課堂教學。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