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造成高中化學學困生增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學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環境的影響,轉化學困生的重要策略是突破學生在化學學科思想上和知識結構上的盲點,實現初高中化學學習的自然銜接。
【關鍵詞】高中化學 學困生 成因 轉化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20-02
化學是高中學生較為懼怕的一門學科。在對在校高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中發現,認為化學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占被調查對象的51.6%,化學在被調查的學科中高居榜首。有高達66.7%的學生認為在高一階段就對化學學習失去信心。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多的高中化學學困生?如何才能幫助他們盡快適應高中化學的學習呢?
一 高中化學學困生的成因
1.學生自身的因素
第一,對高中化學的學習準備不足。部分學生進入高中以后,對高中化學學習在思想上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逐漸對化學學習失去信心。
第二,化學雙基不扎實。部分學生由于在初中階段對化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到位,無法跨越初中、高中化學學習之間的“鴻溝”而成為學困生。
第三,自主學習能力不強。由于種種原因,部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初中階段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進入高中以后,面對繁重的化學學習任務,倍感力不從心。
2.外部因素的影響
第一,中招政策的影響。由于中考實行的是畢業與升學二合一考試,化學試卷難度不大,再加上化學學科在中考中的權重偏低,客觀上造成學生對化學重視不夠。
第二,高中課改的先進理念與教學現狀矛盾的影響。由于受到辦學條件的限制,很多高中學校無法按照新課改理念以走班制形式開展選修課教學,學生無一例外要學習全部必修、選修課程,但根據課程規劃,高中化學周課時量僅為2課時,這無疑增加了學生的課業負擔,化學學困生人數增加就在所難免。
第三,初、高中化學教材和教學指導思想脫節的影響。首先,初、高中化學教材內容不銜接。其次,初、高中化學的教學指導思想不銜接。由于受中考“指揮棒”的影響,初三化學教師往往采取有選擇地進行教學,不利于學生夯實雙基。高中的化學教師由于面臨課程緊、任務重的壓力,往往忽略學生基礎,高估了學生的學習水平,造成學生學習困難。
當然,造成高中化學學困生增多的外部因素還有很多,如社會大環境、家庭教育,教師的業務素養等都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二 高中化學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1.重視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
要轉化高中化學學困生,必須從“心”開始,加強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導,引導學生選擇正確的方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
2.重視化學學習能力的培養
高中化學無論在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上,還是在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上,都遠遠高于初中階段,如果學生仍然沿用初中階段那種單純以學會為目的的學習方式,則無法適應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因此,提高學生化學學習能力,完成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提高化學教學效率,應成為高中師生的共同課題。
3.切實做好初、高中化學教學的銜接,促進學生學習的自然過渡
初、高中化學教學銜接是在初、高中兩個學段之間搭建橋梁,幫助學生實現平穩過渡。從這個意義上說,銜接教學既不是對初中知識的簡單復習,更不是對高中知識的提前學習,關鍵是要幫助學生突破在初中階段沒有涉獵過,但高中化學又必須突破的能力盲點和知識盲點。
第一,著力突破化學學科觀和方法論上的盲點。(1)全面理解化學定義的內涵和外延:化學屬于自然科學;化學研究的對象是物質;化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用途、合成以及變化規律等;化學學科的價值體現為通過對物質的研究,更好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以達到為人類社會和人類自身服務的目的。(2)樹立基本的化學思想。常見的化學思想包括:分類思想、守恒思想、類比思想、發展思想、平衡思想等。(3)學會運用程序化思想開展化學學習與研究。按照一定的程序或模型對化學物質或現象進行研究,是進行有效化學學習的重要途徑。
中學階段常見的認知程序包括:一是認識物質的基本程序。按照“組成——結構——性質——用途——制取——保存運輸”等來全面認識物質,是中學化學中最基本的思路。在此程序中,存在著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與制法的內在邏輯關系。二是研究物質組成的基本程序。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方程式,我們稱之為化學用語。因此,掌握常見元素符號的書寫是學好化學的基本要求,高中階段要求掌握前36號元素以及相關主族的其他元素。三是研究物質結構的基本程序。研究物質結構主要是指從微觀層面分析物質是由哪些微粒構成以及微粒以什么方式結合在一起的問題。構成物質(晶體)的基本微粒包括原子、離子、分子,而分子、離子是由原子形成的,因此研究物質結構的核心是研究原子結構。四是研究物質性質的基本程序。物質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物理性質是指物質本身具有的屬性,研究的基本程序是:顏色、狀態、氣味、密度、熔沸點、溶解性、導電導熱性、延展性、硬度等。物質的化學性質首先是根據元素化合價判斷物質是否具有氧化性、還原性,其次是根據物質的組成、分類判斷是否具有酸(堿)性氧化物及酸、堿、鹽的通性等。五是研究化學變化的基本程序?;瘜W變化的過程既包括物質轉化過程也包括能量轉化過程。六是研究物質制取的基本程序。中學期間研究物質的制取主要指氣體的制取,基本程序包括:反應原理、發生裝置、收集裝置、除雜裝置、干燥裝置、氣體檢驗、尾氣處理等,實驗開始前,還要注意進行氣密性檢查,同時兼顧節約資源、實驗安全和環境保護等。
第二,著力突破初高中化學知識結構上的盲點。學生中存在的初高中知識結構上的盲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20號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化合價的概念及常見元素的化合價;氧化物的概念及分類;氫化物的概念;酸堿鹽的定義及分類;常見的難溶于水的酸堿鹽;電離方程式;物質導電的原因等。
當然,由于學生現有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的不同,盲點也不盡相同,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重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的差異。初高中化學銜接,不能操之過急,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有計劃、有層次地展開,切忌一步到位。
總之,要想改變高中化學學困生增多的不利局面,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優化教學行為,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養。要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根據學生最近發展區合理確定教學目標,因材施教,激趣導學,注重落實,讓學生在學習化學的成功體驗中樹立信心,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能力,最終使學生擺脫對化學學習的恐懼,充滿自信地投入到化學的學習中去。
參考文獻
[1]馬國富.化學教學中“學困生”的轉化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1(10)
[2]李曼青.高中生化學概念學習的“鄰近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
[3]張海洋.初中與高中化學需要銜接什么[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