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中的一場深刻變革。本文筆者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對數學教學中非智力因素的培養進行了闡釋。
【關鍵詞】數學教學 素質教育 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21-01
數學教育能培養人的綜合能力和正確思維,通過數學思維監控,能更好地掌握科學技術。實施素質教育,要求我們把數學的著眼點放在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素質,具有廣泛的適應能力,并具有一定創造性。現代教學論認為,學生的發展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注意、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等為智力因素,伴隨智力因素起作用的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為非智力因素,這兩種因素相互依賴,密切聯系,構成了學生的個性品質。積極的非智力因素能促進推動智力因素的發展。要全面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必須注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培養,并把這種培養滲透于教學的全過程。實踐證明,就大多數學生而言,智力差異并不會太懸殊,導致學生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非智力因素發展差異較大,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的關鍵。
一 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學生統一的心理活動的兩個不同方面,認知過程是這兩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們著眼于學生的素質培養,不僅要注意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發展的調節、促進作用,更重要的是把促進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看成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無論是觀察問題的角度,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要鼓勵學生解放思想、突破常規、大膽動手實踐,培養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內驅力,而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興趣,它是學生求知的源泉,是引起學生注意力的基礎,是啟迪學生積極思維,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重要手段。所以,培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數學教學的一條基本原則,它可以幫助學生確定學習目標,起到維持、調節、強化學習的作用。在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要結合學生的好奇心和樂于動手的心理特征,讓學生動手實驗、具體感受,通過自己的思維去發現命題,并驗證命題的正確性,使學生感覺到自己也可以成為知識的發現者,成為知識掌握過程的支配者,從而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發展了非智力因素。
課堂教學還應從學生熟悉的具體實例入手,利用學生對周圍環境的好奇心理,從身邊見到的現象出發,然后抽象出數學概念和規律。如在有理數的學習過程中的正、負數的教學,可通過溫度、海拔高度這兩個學生常接觸的實例,說明如何用正、負數表示這種具有相反意義的量,進而引進正數與負數的概念,歸納出有理數及其分類,從小學所接觸的數的范圍自然地過渡到初中學習的有理數,就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哪里有數學,哪里就有美,有形的美、式的美、對稱的美、和諧的美、整齊的美。當學生認識到數學王國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時,會極大地調動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推動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能使他們認為枯燥無味的數學學習,轉變成其樂無窮的美事。現實生活的客觀實體為數學創造了良好的模型,體現了數學結構的美感,幾何中簡單的點、線、面,編織出千姿百態的圖形,給人以美的享受;降冪排列一元多項式ax3+bx2+cx+d,人們研究一元一次方程有一個根,一元二次方程有兩個根,一元三次方程有三個根,就自然會產生一元n次方程有n個根的猜想,這實際上也是追求整齊的美;圓、球、特殊四邊形及各種正多邊形的對稱也是美。因此,我們從數學美這個角度談學習,培養審美能力,能讓學生投入到創造美的實踐中去,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感,促進能力向深層次發展,讓學生在審美的情趣中學習,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質,發展非智力因素。
二 加大情感教育的力度,培養良好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的形成受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經濟狀況等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學生加強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是必要的。如在學習圓的知識時,結合圓周率的學習,簡要地介紹祖沖之和一些關于π的歷史資料,能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愛科學的教育,從而增強學生對祖國、對社會的責任感,振奮精神,努力學習。
教學是雙邊活動,師生共同參與,師生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培養非智力因素的保證,這種情感的激發,能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情緒,調動非智力因素的同時也促進了智力因素的發展。初中學生學習數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質,即使學習差的學生一旦有了正確的學習動機、濃厚的興趣和堅強的意志,就會獲得預想不到的好成績。
課堂是師生心理交往的主要場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研究各類學生掌握雙基和能力的情況,分類推進,共同提高,力爭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各自的收獲,讓他們享受到成功后的喜悅。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切實加強素質教育,把培養非智力因素的和諧發展寓于素質教育之中,有利于全面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水平。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