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活動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者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在以往的生活學習和交往活動中已形成了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和看法,而且他們具有利用現有知識經驗進行推論的潛能。也就是說學習不單是知識由外到內的轉移和傳遞,更應是學習者主動構建自己知識經驗的過程,即通過新的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來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識經驗。那么如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呢?我認為要在教學中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真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積極主動地使自己得到充分發展。筆者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明確參與教學活動的目標
教學過程是一種簡約的、經過提煉的認識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采用各種手段,把人類長期創造和積累起來的社會歷史中的精華,變為學生頭腦里的精神財富和智慧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操作、討論等實踐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性,都是學生獲取知識、鞏固知識、運用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這樣的參與活動是緊密地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的,而不是盲目的、形式主義的。
二 深入鉆研教學藝術,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第一,“導”要精彩。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設者。教師“導”入的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欲望。因此教師導入語言必須適合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提高語言的藝術性,只有這樣,上課伊始,教學便可盡快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其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第二,“導”要適度。任何事情都有“度”,導入也要講究“度”,要導得適度,教師就要做到語言精練而不冗長,簡明而又準確,使學生通過教師的語言表述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們想學習。
三 重視啟發、誘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啟發學生主動去思考,要合理運用教學手段,讓學生愿意去嘗試,探索,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整個過程。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一節時,用直觀教學引入——建立數學概念——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第一,運用遷移規律出示一個長方形,指出哪一部分是它的周長,并讓學生計算長方形周長。
第二,出示“圓”導入新課,先讓學生找出哪一部分是圓的周長,然后讓學生拿出自己制作的圓,用手指出圓周。
第三,讓學生動手演示,感知“圓的周長是直徑的三倍多一點”,介紹圓周率,理解π的意義,掌握π的數值。
第四,師生共同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C=πD或C=2πR,最后舉例一是求圓的周長,二是求圓的直徑。
四 掌握學生認識規律,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正處在心理和生理發展初級階段,思維水平比較低,對事物認識只能憑借直觀形象,從簡單逐漸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理解問題的程度、水平有較大差別。因此,在教學過程,教師不能用其認識方法去取代學生的認識過程。
五 善于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積極動腦思考
要想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就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必須在課堂教學上讓學生有效地把耳、目、腦、口充分運用起來,進行積極思考。
第一,會聽。課堂上,學生不僅要認真聽教師講,特別是自己不太懂的地方,而且還要認真聽同學的發言,特別是與自己思路不同之處。為了訓練學生聽的能力,我進行了如下的練習:(1)口算題由教師口述,學生直接寫出得數。(2)教師口述應用題,學生直接寫出算式,這樣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培養思維的敏捷性。
第二,會看。凡是學生通過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識,教師可以少講,甚至不講,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比較,作出判斷。
第三,會想。首先要使學生善于想,這除了靠教師的啟發點撥外,更要靠教師去激勵,促使學生動腦思考。教學中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討論,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
第四,會說。在課堂上,要盡量讓學生多說,要鼓勵學生說,哪怕學生說的是錯誤的,讓學生敢于表述自己的想法,特別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給他們說的機會和自由。
總之,教師要讓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學數學。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