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流行音樂是青少年“亞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有著巨大的影響。流行音樂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它對青少年的影響從直觀上也可以感受得到。
【關鍵詞】流行音樂 青少年 教化功能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47-02
一 從周杰倫《蝸牛》說起
臺灣歌手周杰倫的一首《蝸牛》被收入《上海中學生愛國主義歌曲推薦目錄》,同時被收入的還有《真心英雄》《中國人》等多首港臺流行歌曲。外界對此議論紛紛。那么流行歌曲能否算得上是愛國主義歌曲呢?
“愛國”并不是一個狹隘的范疇,愛國主義教育更不應該是單純的說教。流行歌曲的主要功能雖然是娛樂,但它承載的審美價值和教化作用不可低估,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有著巨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市教委將《蝸牛》列入愛國主義推薦歌曲,就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如果我們都能像上海的教育工作者,用平和的心態去看待,用積極的姿態去引導,那么,欣賞流行歌曲的過程就會成為對學生精神資源的開發、生命品位的提升以及人生質量的優化過程。
二 流行音樂對青少年的教化功能
流行音樂是青少年“亞文化”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有著巨大的影響。流行音樂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它對青少年的影響從直觀上也可以感受得到。
第一,它的娛樂功能,它是大眾日常消遣與休閑的一種方式。流行音樂緩解了生活的壓力與心中的郁悶,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它起到了“安全閥”的作用。由于流行歌曲明朗直接,唱法簡單容易掌握,旋律朗朗上口,因此人們在緊張的學習工作之余樂于以聽或唱的方式來舒展身心,調節情緒,消除疲勞,以達到放松的目的。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流行音樂還可以發散剩余精力,把工作后殘余的精力痛快的發散出來,消除外部精神的壓力與不滿情緒,讓一天或一周的神經壓力放松,達到自在、愉快、開心的效果。流行音樂有利于青少年保持一種平衡與健康的心態。
第二,流行音樂以對人生、生活之美的熱愛引導青少年對真、善、美價值觀的渴求。
流行音樂是人類文明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既是“可窺視到上下翻騰的集體意識的一個窺孔,更是進入形成中的現實巖漿的一種手段。”
流行音樂生命力的旺盛與強健,主要來自于它的樸實、內斂、通俗的特點。其對青少年價值觀形成的影響,也就是通過這幾個方面得以實現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過:“每一種實際的音樂場合差不多都包括作曲家、演繹者和傾聽者這三方面的因素,他們三位一體,缺一不可。”這實際上道出了音樂與人生之間的一種奇妙的相互關系,即相互擁有相互生發:由于音樂,人生或人生的某一時光得以充實,并且完滿;而一支樂曲之所以能成為值得反復去傾聽回想的時光,成為訴諸夢想、記憶、憂愁、幸福、意愿、悲哀、歡樂、神秘、輝煌、自由和美感的時光,卻正是在于它對人生的贊許和揭露。而且,音樂本質上并不被外在的譜寫、彈奏和聆聽,它還“造就人的心靈”(亞里士多德語),并進而成為人的心靈,是人之靈魂的存在方式。正因為如此,它又可以說是最基本的、普遍的和充分的人性。一個人只要內省自己,向著內心去討要,就能夠鳴唱、抒發和傾聽自己的音樂。
第三,流行音樂還是青少年展示青春的一種方式。青少年有激情,有活力,他們需要大聲的唱歌,渴望在流行音樂中留下他們成長的足跡。流行音樂寫著他們的故事,訴說著他們的心情,青少年正以最浪漫的形式記載著他們的青春。青春是寶貴的,又是易逝的,因此,對于青少年對流行音樂的熱愛,社會應多一分寬容,多一分理解。因為,流行音樂是他們成長的見證。
三 流行音樂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流行音樂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影響,也是一把雙刃劍。除了對青少年產生正面影響的因素外,流行音樂發展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益偏離其藝術的本性,不健康的流行音樂影響青少年形成健全的人格。
第一,流行音樂的商品化、傳媒化,消解了其藝術性。流行音樂是商品社會的“產品”,是傳播媒介包裝宣傳的結果。過度的商品化與傳媒化,削弱了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導致許多流行音樂自身質量的低劣。流行音樂的包裝也漸漸遠離音樂本身,高度的外化抽取了音樂本身的內容,本質精神被膚淺化、表象化了。流行音樂正在銷蝕音樂藝術的精神價值,消解藝術的本性,這對于社會文化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
第二,許多流行音樂都給人一種媚俗的感覺,背離了音樂本性。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剖析過:“大眾傳播媒介的美學意識到必須討人高興和贏得最大多數人的注意,它不可避免地成為媚俗的美學。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對我們整個生活的包圍與滲入,媚俗成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的美學觀與道德。”流行音樂為了商業利潤對文化消費者曲意逢迎,喪失了藝術的獨立性。音樂制造者的品位與欣賞水平應該高于普通大眾,他們應運用流行音樂引導大眾的品位與欣賞趣味,過度的商業化扭曲了社會文化的導向。
第三,一些流行音樂缺乏高尚的文化底蘊和應有的審美價值,這些音樂的傳播不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成長。許多流行音樂的情感有失真實感,造成了情感的扭曲,導致人在自身的解脫中陷入了新的困境。盡管流行音樂中出現了許多諸如“人生”“愛”“痛苦”等詞語,但它們已失去了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容。流行音樂精神的超越性正被快樂原則所消解。一些格調低下的流行音樂使個人陷入哀怨纏綿、多愁善感的狹窄天地,導致學生思想消沉、學業荒廢。這對青少年的成長不利。
第四,外來流行音樂悄然侵蝕著青少年的價值觀。內地流行音樂很多是從國外、港臺流傳過來,并在不知不覺中悄然影響著青少年的價值觀。邁克爾·布雷克認為:“非美國人也對美國音樂,尤其是爵士音樂、電影、報紙和成批生產的方式著迷。美國成為民主、進步、現代化、高消費和自由的象征。”這就是流行音樂的力量。流行音樂是現代社會的產物,在音樂的詞曲上必然烙上社會形態的印跡,它們在青少年中傳播時,自然會起到一種引導示范的作用。
另外,流行音樂的娛樂性也日益消解人們關注的焦點,使青少年忘卻社會責任感。青少年不喜歡聽高雅音樂,而事實上高雅音樂更具有使命感,能給人以深層意義的啟迪,它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要遠甚于流行音樂。流行音樂越來越膚淺,使得青少年也越來越膚淺。追求即時行樂,不利于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 應對措施
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怎樣減少流行音樂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呢?
第一,要尊重青少年的興趣與愛好,正確評價流行歌曲的審美價值,多引導、少批評。這種引導,不是告訴青少年不要去做什么,而是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分析、辨別流行音樂中的負面影響,讓他們認識到,然后自覺地摒棄,走向健康成長之路。
第二,尊重青少年對流行音樂的選擇并非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要加強引導。青少年選擇了流行音樂,成人社會應加以尊重,面對流行音樂的選擇,成人應進行指導。流行音樂良莠不齊,在中學教學中,音樂教師要精心挑選一些健康向上、適宜青少年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特點,并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藝術性的音樂介紹給學生,提高學生對于流行音樂美丑、優劣的識別能力,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另外,社會傳媒也應不斷推出優秀的流行音樂,形成良好的輿論導向。
第三,社會文化部門還應對那些侵蝕青少年價值觀,缺乏高尚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價值的流行音樂加強管理,從源頭上消除。這需要社會文化宣傳部門進行嚴格控制,不讓那些不健康的流行音樂流進社會,進入青少年的生活中;也需要社會公眾傳媒提高鑒別力,弘揚優秀文化,使青少年能欣賞到真正優秀的流行音樂。
參考文獻
[1]王一.音樂在世紀末的中國:后現代主義與現代音樂[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4
[2]曾遂今.音樂社會學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
[3]于今.狂歡季節——流行音樂世紀颶風[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