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圍繞外科護理的課程教學目標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對2011級三年制中職護理專業的267名學生實施行動導向教學,將課堂教學的理論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多種教學方法的應用能使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變為啟發式教學,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臨床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外科護理 教學方法 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78-02
外科護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有其嚴謹的系統性、科學性。外科護理課程是護理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是基于醫學基礎課程、基礎護理學與健康評估等課程的臨床專業課程。其內容多、范圍廣,要求學生能對外科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護理評估,做出正確的護理診斷并能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臨床思維的培養不夠,而多種方法的啟發式教學能讓學生主動尋找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掌握外科專業知識,為護理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 對象和方法
1.對象
筆者以梧州市衛生學校三年制中職護理專業二年級的四個班267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學生均為女性,年齡為16~20歲,學生均已完成生理學、病理學、解剖學等基礎課程,授課教師均為同一人,教材均選取嚴鵬宵、王玉升主編的第二版《外科護理》。
根據外科護理學教學大綱要求,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啟發式教學進行外科護理課程教學。
2.方法
第一,PBL教學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PBL)是由美國神經病學教授Barrow于1969年在加拿大麥瑪斯特大學醫學院開發并實施。我國傳統的醫學教育方法往往以教師的學科知識講授為主,而PBL則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實施以病例為先導、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小組討論為形式,在輔導教師的參與下,圍繞某一醫學專題或具體病例的診治等問題進行研究的學習過程,是一種比較好的啟發式教育。隨著PBL教學法在我國護理理論教育和臨床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筆者嘗試將PBL教學法應用于外科護理教學中,順應時代的發展,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欲,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活動主動獲得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教師對相關學科之間的理解和聯系。
PBL教學法對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學技巧都有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師不但對本專業、本課程內容熟練掌握,還應當扎實掌握相關學科知識,并要具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寓教于樂、控制課堂節奏等技巧。而PBL教學的成功開展,則需要學生的主動配合,從準備資料開始,就要結合提綱、病例去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并積極與其他同學交流溝通,大家同心協力得出最佳結論。這樣的學習,花在前期準備工作上的時間精力大大多于普通的課堂學習,因此需要學生們有主動學習的自覺性,否則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目標。
第二,幽默教學法。幽默的教學語言能在聽覺上喚起學生的美感,而幽默的教態,在輔助說話的基礎上,又能在課堂上給學生以形象的啟示和美的感染。幽默教學法是根據教學內容與特點,通過惟妙惟肖地模仿或教師的本色表演,來啟發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印象的一種教學神態與動作。它是樸實的、自然的。在外科教學中適當使用幽默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消除學生身心疲憊,使枯燥的課堂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注意力分散、不集中是中職生普遍存在的問題,正如廣西師范大學黃麟生教授所提出的“三笑課堂”,即能在一節課中讓學生笑三次,就能把學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回來,那么這節課無論對于老師還是對于學生來講,都是非常輕松的,教學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第三,口訣教學法。口訣教學法是符合心理學原理的,口訣簡明扼要,淺顯易懂,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它符合中職生的記憶特征,即以機械記憶為主、理解記憶為輔的特征。中職生的記憶不能過量,而口訣教學法就是把廣泛而蕪雜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化、條理化、概括化,列出要點、重點、難點,把需要掌握的知識集中起來進行教學的,其目的是便于學生機械記憶。如中國九分法計算燒傷部位占體表面積百分比分別為頭部3%、面部3%和頸部3%(9%×1),雙手5%、雙前臂6%、雙上臂7%(9%×2),胸腹部13%、腰背部13%、會陰部1%(9%×3),雙臀5%、雙足7%、雙小腿13%和雙大腿21%(9%×5+1%)。沒有意義的數據記憶讓學生非常困擾,許多學生反映記憶非常困難。將其編成口訣“333頭頸官,567手上移,臀5足7會陰1,小腿13大21”,教學就變得形象生動了,學生也易于接受。
第四,多媒體教學法。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化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審美能力,并能很好地解決以往教學中出現的困難。在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能使復雜的知識簡單化、零亂的知識條理化,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給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而在外科護理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能把抽象內容形象化,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很好地彌補了學生臨床見習機會有限、臨床病人接觸較少的不足,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如胸腔閉式引流術、外科洗手、穿手術衣、戴無菌手套、換藥術、清創術使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很好地熟悉操作的方法和技巧,再經過教師現場示教,學生掌握起來就事半功倍。
第五,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以案例或情境為載體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性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運用創設情境,圖文并茂,從而能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寓教于樂,加快對醫學知識的理解,從傳統教輔工具的“靜態學習到動態學習”的飛躍,讓學生消除學習疲勞,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在外科護理教學中,由任教老師設計模擬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病人、病人家屬、護士、醫生,以直觀、形象的方式,使學生體會到病人的痛苦,加深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實踐操作的熟練程度。如在講解急性闌尾炎病人的護理時,我們安排了一次模擬情境教學,找個學生模擬發病時的狀態,另外一個學生模擬家屬的反應,扮演護士的學生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病人進行護理評估,護理診斷并說出主要的護理措施。結束后,全班同學進行討論、分析操作中的得失,最后由老師總結。
第六,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法是一種以案例為基礎的教學法,案例本質上是提出一種教育的兩難情境,沒有特定的解決之道,而教師在教學中扮演著設計者和激勵者的角色,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不像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師是一位很有學問的人,扮演著傳授知識者的角色。案例教學法作為一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通過案例進行課堂教學,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如在原發性肝癌的教學中,精選一例典型的原發性肝癌的病例,然后在課堂上以分組的方式進行學習、討論,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二 結果
在外科護理教學中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生在外科護理結束考試中,共有267人參加考試,有效試卷267份,其中,90~100分人數66人,占總人數的24.7%,80~89分人數為130人,占總人數的48.7%,60~79分人數為62人,占總人數的23.2%,不及格人數為9人,占總人數的3.4%。其中80分以上的人數達到196人,優良率為73.4%,這說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輔助教學,克服了“滿堂灌”、授課方式單一,課堂互動少、氣氛不活躍等缺點,能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吸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三 討論
第一,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中心授課,部分學生對學習無興趣,課堂氣氛不活躍,注意力不集中,從而對外科護理學不感興趣,而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感到外科學習的輕松愉快,使學生由“要我學”變“我要學”。
第二,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的啟發式教學,改變了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明顯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實踐能力。
第三,學習應是自覺的、長期的、刻苦的事情。部分學生認為外科護理學理論學習過于抽象、復雜,因而對外科護理學失去興趣。在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外科護理學在中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實踐證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對外科護理學產生興趣,可以提高學習的趣味性,也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提高學習的效果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嚴鵬霄、王玉升等.外科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2]姜安麗.護理教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3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