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如其他作家對楊爭光的長篇小說《少年張沖六章》的評價一樣,這是一部憂思深廣、直擊我們生命癥結的作品。小說以“問題少年”張沖的成長軌跡為線索,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周圍人對他人生成長的影響出發,使所謂的問題少年最終走進了少年管教所。閱讀完這部作品,我們不得不深思中國傳統人生價值觀對父輩們的影響以及由此帶來的對孩子教育的不當影響和干擾。對張沖來說,李勤勤老師、他的父母和教育體制在本質上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愛”的名義下,努力對孩子進行強制化教育。這種病態的努力加固著我們文化中消極的因素,在我們的文化里,張沖和我們一樣首先不屬于他自己,他屬于父母、屬于家庭、屬于集體,最終屬于祖國和人民。
【關鍵詞】《少年張沖六章》 體制 反思 傳統人生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I1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90-02
一 《少年張沖六章》引發的對傳統人生價值觀的質疑
1.家庭教育對張沖的影響
張沖的父親張紅旗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人物,他的少年時代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過的,在那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里,他帶著村里的伙伴狂歡著,干了許多瘋狂的事情。這就是張沖父親的童年,也許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在若干年之后作為一名父親,希望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在孩子身上得到改變,希望孩子能朝他期望的方向發展,這份心思我們是可以理解的,作為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聽話懂事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好大學,彌補自己的遺憾,最終出人頭地給自己爭光。張紅旗也不例外,他和天下父母一樣,也希望兒女有出息,最重要的是擺脫農民的身份,過上幸福的生活。對張沖的父親張紅旗來說,張沖就是他的將來,他天天念叨的是讓張沖好好讀書考大學,可是張沖偏偏不斷偏離他期望的軌道,戴耳環、抽煙、上網吧、不好好學習。父母總是希望自己沒有完成的心愿能在孩子這里得到彌補,所以他們會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成為一名“好學生”,他們不但顧著當下活自己,也顧著將來,甚至把將來看得比當下還重要,而將來是什么呢?所以就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最終就是:兒女不爭氣,不如沒活過。張紅旗就是這樣的人,當張沖得人愛時張紅旗才認為是自己的兒子,當不得人愛的時候就寧愿沒有這個兒子。和大多數人一樣,張沖出生在這樣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里是自然而然的事,于是努力讀書考上大學擺脫農民的命運在張沖這里自然是逃不掉的,張紅旗為了讓兒子受到感染有出息,居然帶著上小學一年級的張沖去見村里因好好讀書最終出人頭地當上官的陳光升。從張紅旗的這個舉動我們不得不說父母望子成龍之心的急切。一個讀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去見一位村里算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本來就是一件很滑稽的事,回家之后張紅旗又對張沖說:“陳大的兒子陳光升坐爛了一塊炕席才考上的,你不用坐炕席。你在學校有課桌,在家有石桌,你給咱好好念書,將來一次成功。你爸你媽保證你一次成功”。由此我們看到了張紅旗對兒子給予的希望,我們很理解父母的苦心,可是張紅旗忘了兒子的成功不是父母能保證的;更不是讓兒子在家什么都不干,一門心思埋頭苦讀就能學好的;更重要的是,張紅旗對于成功的理解是片面的。什么是成功?什么是一次成功?難道張沖考上大學就是成功?難道像村里的陳光升一樣做大官就是成功?深入思考之后,我們不難看出父母希望兒女出人頭地所造成的畸形悲劇。也許父母都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時代在變,他們思想意識里的一些傳統東西似乎也應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更新。
因此,從張沖所受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張紅旗對于張沖的教育觀念中,我們不得不深思這種畸形的教育方式僅僅是存在張沖家里嗎?傳統家庭教育中,對于孩子的關愛,渴望孩子考上大學的良苦用心難道不是很多父母的共同特點嗎?在張沖與李勤勤老師的談話中,當談到討厭父母那一節時,張沖說:“不是我一個討厭父母,學習不好的都討厭父母……父母嘴上說打你們罵你們是愛你們,其實心里愛的是大學,愛的是考上大學的好學生,學習不好考不上好大學的學生好像不是人一樣,自己的父母也瞧不上,很鄙視……”從一個十來歲的少年的話語中父母也許不得不思考:孩子說的是否有道理,對于父母教育孩子有什么啟示。也許和張紅旗一樣,不光生活在廣大農村的父母們,而且同樣生活在城市中的父母們都必須反思一味地用傳統的價值觀念去教育孩子,而不關注孩子的個體成長這樣的做法對嗎?調整自己的傳統人生價值觀改變那種死盯考上大學而使孩子在童年階段個性喪失、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和呵護的觀念,讓像“張沖”一樣的少年得到正常的心靈上的關懷,從而止步于畸形發展給少年帶來的悲劇。
2.學校教育對張沖的影響
學校教育對于一個孩子的成長極為重要,父母們不但心甘情愿地傾其所有讓孩子受到更多的教育,而且在他們的眼里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們就越感覺臉上有光有精神。在父母的觀念里,讀書是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也是最光榮、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特別是在農村,一個有出息的孩子給父母帶來的那份榮耀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學校教育并不能令每個孩子滿意,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在學校里得到他們想要的、學到他們想學的,更不是所有老師的教育方式都是正確的,因此,學校并不一定能把孩子培養成才。傳統教育中,教師雖以教書育人為終極目標,但卻在片面強調求同思維和應試教育,無形地扼殺了孩子們的個性創造力,特別是語文教學,只能是一種答案,對個體表達與求異思維往往給予否定,按照求同思維的教學模式,老師和父母都要求按規范標準答題,把課文當做一種虛設的陳述,而不必按照內心真實的認識,這就僵化了孩子們的思想,扼殺了他們的天真、靈氣和創造力。張沖就是傳統教育制度下的一個失敗案例,對于一個身心還在發展階段的兒童,在學校里同時作為學生被劃分成兩類:愛學習、學習好、聽老師話的就是好學生;不愛學習,學習不好,不聽老師話的就是“問題學生”。這種通過成績的好壞把學生劃分為兩個層級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歧視,只重視智育,而忽視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而造就了問題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學校為了升學率,不光將學生劃分為好學生和差學生,而且還將課程劃分為主課與副課。影響學校班級升學率的如語文、數學、英語等是主課,被稱為層級高的課;不影響班級榮譽學校升學率的是副課,被稱為層次低的課。我們不難看出學校教育的功利性。既然教育帶有功利的色彩,那么自然而然地一些孩子像張沖一樣很有個性卻不愛讀書的孩子們就成了當時制度下的犧牲品,因為在當時的環境下,在中國的傳統人生價值觀念中不隨大流,不聽從父母的話,不順從老師的教誨是不對的,而張沖恰恰就是這個反面人物:他染頭發、抽煙,還打耳洞帶大耳環,他在課堂上提問讓老師丟失臉面,公然和老師作對。而老師對于張沖的提問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而拒絕問題學生的提問,對于張沖的抽煙行為,他的處理方式是把他們帶到學校的旗桿下看著他們抽,結果問題學生張沖口吐白沫;對于張沖的掏鳥行為,老師的處理方式是給他們借梯子,讓他們掏完學校所有的鳥窩串起來在每個教師面前展示,并邊展示邊說:“我不愛學習,我愛掏鳥”等。老師的這些行為也讓我們感受到了教師的悲哀,這種對于學生人文關懷的缺失,傳統文化中強調先集體,而忽視個性發展的價值觀也是不容忽視的。
張沖所受的學校教育并不單單是屬于張沖一個人的,而是涵蓋了許多生活在農村或城市的像張沖一樣不愛學習又有個性的青少年。因此,我們感到學校教育對人的忽視,特別是對于不合傳統價值觀念中學生的忽視,為了一味地追求升學率,而忽視“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在張沖談到討厭老師時,他說:“老師比父母更勢力,也偏愛學習好的學生。學習好的學生能考上高分,能提高升學率,能讓老師光彩,能多發獎金。看我們這些問題學生不用正眼,用正眼也是裝的,說話連諷刺帶挖苦,有時還侮辱。老師教學生要有愛心,愛心在哪里?都給學習好的學生了?!蔽蚁?,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師們是不是也應反思自己的教學中是不是應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是不是應在關心學生的成績的同時,抽出一點時間來關心這些問題學生、學習不好的學生;是不是應該變一變對于傳統人生價值觀的畸形繼承;唯獎金、唯名譽、唯升學率的觀念在面對一群正在茁壯成長的青少年的稚嫩的面龐時,是不是應給出多一些的認可與鼓勵,一些人文關懷。
二 立足當下,對傳統人生價值觀的揚棄
當下的時代,我們一直在倡導價值的多元化,21世紀在孩子教育這個話題上我們更多強調的是素質教育,在強調以學生為本的前提下,我們更應看到傳統人生價值觀中的優勢為我們當下所用。傳統人生價值觀經過歷史的繼承與發展,今天,必然在我們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產生深刻的影響,許多是根深蒂固的。我們應肯定傳統人生價值觀中父母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導向作用,我們應理解和感激父母在成長道路上為我們的付出,但是在對它們的追求中,人們已經不言而喻地認同了一些標準用來衡量一個人的成功,正如張沖在他的環境所受到的影響一樣,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的老師都從反面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傳統人生價值觀對一個生命的關照與引導是值得肯定的,它引導孩子從小就要向善,從小就要有遠大的志向,要向榜樣學習,用榜樣來激勵自己。毋庸置疑,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出生后有這么一些人為自己的成長提供導向是幸福的,父母、老師的出發點是美好的,這是傳統人生價值觀中寶貴的財富,也是閃光點。但是在肯定傳統人生價值觀的同時,是否也應看到其中的不足,從少年張沖的悲劇中應受到啟發,看到傳統人生價值觀對于一個人在少年成長道路上的不良影響,中國的傳統思想更注重的是大家庭的發展,更多強調的是作為社會集體的個體,自己永遠屬于社會中的自己,在潛意識中總是為別人去活,以至于較少關注個性的發展和生成。張沖的悲劇從反面告訴了我們,傳統人生價值觀在孩子成長道路上缺乏一種實實在在對個體發展的關注,很多時候我們是在按照父母的想法去成長,更多的是為父母而活,以至于父母很少關注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在傳統的人生價值觀中,孩子習慣被安排,很多事情被父母安排好,孩子只需要按要求去執行就可以,長期以來形成的習慣使得父母很少或忽視了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一旦不聽從安排,不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成長就會被父母看做是不聽話的孩子、壞孩子……通過張沖這一個人物悲劇,我們應深刻認識到在對于傳統人生價值觀繼承的具體實踐中一種扭曲畸形的發展,從而給青少年帶來的悲劇。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優秀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榜樣,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我們應吸取傳統人生價值觀中對我們有用的部分為我們所用,而不應只會從中片面地選取來作為培養教育孩子成才的唯一標準。張沖的悲劇不是屬于個人的,它是體制教育下很多青少年的縮影,正是這樣一種傳統的人生價值觀念,使張沖成為這種體制下的一個悲劇縮影。當下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因此,我們應摒棄傳統人生價值觀中的陳舊的錯誤的觀念,結合當下為傳統人生價值觀念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使傳統人生價值觀能與時俱進在當下發揮其恒久的魅力。我們應該從中反思為什么父母美好的出發點、美好的想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那么艱難。
參考文獻
[1]楊爭光.少年張沖六章[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