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院士精神是當今人才培養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院士精神為引導和載體,加強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從而更好地促進人才的成長。
【關鍵詞】院士精神 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4-0195-01
2013年11月,筆者參加了四川省專業技術人才工作創新管理與實務高級研修班的學習,根據課程安排,中科院院士劉寶珺為我們進行了一堂院士講座,讓我有機會親耳聆聽大師的教誨,親身感受名家的風采。
劉寶珺院士,1931年9月13日生于天津。1953年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并于1956年畢業于該校的巖石學專業研究生。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40多年來,劉寶珺教授在中外刊物上共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各類專著近20部。他曾多次獲地礦部科技進步獎,1989年榮獲中國地質學界的最高榮譽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1996年在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榮獲“斯潘迪亞羅夫”獎,是100年來世界上獲此殊榮的第二十位地質學家,是我國地質學家此獎的首獲者。
一 愛國是人才成長的首要因素
劉老在與我們座談時,一再提及人才培養過程中首要因素是愛國。劉老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中學教師,母親善于教育子女,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出生不久發生了“九·一八事件”,剛上小學又發生了“七七事變”,國難當頭,社會動蕩,幼小心靈備受磨難、壓抑,埋下了愛我中華、勇擔社會責任和艱苦奮爭的種子。中學的六年經歷了日本人統治、國民黨統治及解放初的新中國時期,激烈動蕩的社會和良好的學校教育培養了劉寶珺這一代人具備的愛憎分明、政治堅定、思維敏捷、作風頑強的時代特征。新中國成立初期,祖國急需地質人才,中學畢業的劉寶珺,放棄了校方保送他到南開大學或燕京大學化學系的推薦,以第一志愿考進了清華大學地質系。大學畢業時,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他主動申請去大西北,決心把青春和生命獻給那里的建設事業。他始終堅信:一個民族不可能不需要科學,困難總會過去,烏云絕不會永遠遮住太陽。
在愛國和愛專業的崇高信念支撐下,劉老選擇奔赴大西北,希望在新中國地學較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建成巍峨高聳的大廈。愛國,不是空中樓閣的高談闊論,而是腳踏實地把愛國主義貫徹于行動中,把愛國主義體現在對專業的熱愛中,做好本職工作。作為一個德高望重的學者,劉老十分關心人才的培養工作,對于年輕的專業技術人才寄予厚望,認為他們有沖勁,只要團結一心,一定會把祖國的各項建設搞好。
二 人才培養應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
劉老在談及此生最大的驕傲時,只字未提其卓越的學術成就,而是語重心長地談起了中國傳統文化。任何一個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支柱。以倫理道德為主要特征的中國傳統文化在調節人與人之間的沖突發揮著特殊的作用。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靈魂,思考和表達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問題,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歷久彌新,可看成敗、鑒是非、知興替,是深深地植根于中國人的社會以及民族心理之中的,是穿越千年傳承至今的。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極強的兼容和同化能力,才能如此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正如英國學者波蒂洛說的:“一個民族面臨的最大威脅,既不是來自核武器擴散,也不是來自國內的恐怖活動,而是民族內部對自己道德觀念懷疑的悲觀情緒,因為一個不珍惜自己民族傳統的國家,不可能保持長期的穩定和繁榮。”當今人才培養必須植根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上,構筑自己的精神支柱。
三 用藝術情懷去寬廣人生的厚度
劉老做了一輩子的學問,最欣賞愛因斯坦的一句話:物理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象力,知識是有限的,而藝術所開拓的想象力是無限的。這位有著璀璨成就的地質學大師,卻有著那么多的人文情懷,多才多藝又平易近人。劉老出身書香人家,受父母影響,自幼喜歡音樂、體育、文學和曲藝。他酷愛巴爾扎克、屠格涅夫和狄更斯,差一點就走上了文學之路;讀大學時他是清華籃球隊員,清華短跑隊隊長;他精通英、德、俄、日四國語言;他會打揚琴、拉二胡,會唱京劇,甚至會說相聲;他家里有很多他從世界各地尋回來的原版歌劇VCD,如《茶花女》《阿依達》《弄臣》等。這位年逾八十的老人,對生活充滿了熱愛,著實讓人感動、感嘆。
參考文獻
[1]文斌、李嵐、劉秀娟.普通高等學校實施本科導師制的實踐與反思[J].教育與職業,2011(35):36~38
[2]尹娟、余雪冰、嚴君.基于生涯規劃的導師制行動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36):86~87
[3]馬俊杰.高校校友資源開發與管理及工作案例[J].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3):504~505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