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是全社會討論較多的一個話題。而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文簡要分析了當前形勢下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的幾點表現及原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主要經驗和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能力 職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18-02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就業問題現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高校和諧、個人幸福的關鍵因素。2009年1月,溫家寶總理在部署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必須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的首位。”會議研究確定了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七項措施,其中第六項就是“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要走出大學生就業難的困境,滿足快速變化的勞動力市場要求,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用人單位的需要,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政府、高校和大學生本人面對的一個重大挑戰。
國際勞工組織對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個體獲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進步以及應對工作生活中出現的變化的能力,其結構呈現為一個多維的復雜系統。而對于大學生而言,就業能力是指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要、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一種綜合本領。
一 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較低的原因
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普遍較低,究其原因,既有社會環境和高等教育等客觀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原因。
1.高等教育辦學理念模糊
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存在著將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等同于就業指導與創業教育的誤區,注重畢業前夕的就業面試、就業推薦等工作,缺乏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實質性設計;缺乏系統的旨在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業綜合能力為目標的教育;缺乏對學生個體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科專業設置和課程體系的組合以及師資隊伍構建脫離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與市場需求。
2.就業市場體系不完善
大學生就業的傳統主渠道吸納能力減弱,新的就業渠道不夠健全,有的職業中介組織活動不規范,就業市場秩序不夠規范。
3.大學生自身職業目標不明確,就業能力不足
在對大學生就業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引導,在職業生涯規劃、擇業能力的培養以及職業道德教育等方面著力較少,使畢業生的就業能力明顯落后于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 大學生就業能力欠缺的表現
1.就業觀念落后
不少大學畢業生“等、靠、要”的思想嚴重,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尋找就業機會。在擇業時,把留在大城市、“鐵飯碗”作為首要選擇;傾向于選擇外企、合資企業等薪酬較高的職業,但很少有人選擇西部和基層。
2.專業知識陳舊
由于不少高校專業設置與市場嚴重脫節,培養計劃十年如一日,教學內容陳舊,這就導致不少專業的畢業生沒有很好的就業前景,即使符合市場需要的專業的畢業生也缺乏很強的競爭力。
3.綜合素質不高
不少大學生尤其是一些工科大學生只注重專業課的學習,缺乏實踐經驗和操作能力、基本的待人接物常識和人際交往能力、創新能力,在學習生活過程中過于急功近利,缺少艱苦奮斗精神和探索精神。不少大學生誠信道德滑坡,誠信危機凸顯,群體意識減弱,團隊協作精神下降。
4.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缺失
大學生在求職面試過程中語言表達缺乏邏輯性和流暢性,表達不準確、不清晰、不到位;或抓不住重點和中心,讓人不知所云;再者就是語言表達不規范,有的還帶有濃重的地方口音。這些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有效交流溝通,也勢必影響其求職面試的效果,降低了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三 大學生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的對策
高校作為培養大學生的主體,要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創新培養機制,為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提供更多優質的教育服務。政府和高校的努力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外在條件,而大學生自身的狀況是提高就業能力的根本因素。大學生需要做的不是消極地等待,而是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就業能力,主動地參與就業市場的競爭。
1.要做好職業規劃
從進入大學校園開始,大學生就應“衡外情,量己力”,在相關機構或高校教師的指導下,做好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并將自己在大學的學習生活與制定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起來。在專業學習過程中善于強化相關就業能力的鍛煉,有意識地盡早建構自己積極的職業價值觀,要導入社會普遍認同的標準職業價值觀。
2.進行科研性學習
科研性學習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對一些現實問題的調查與研究,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方法。它能有效地幫助大學生深化理論學習、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
3.參加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將理論知識有效應用于實踐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學生多方面能力素質的培養與提升,如自我效能信念易于在類似的實踐任務中產生遷移并得到鞏固加強,在活動中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不但有利于相關活動的進行、問題的解決,重要的是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模仿的方式學習他人的優點,同時在團隊合作中發揮各自的特長。
4.要提高綜合素質
大學生進入大學后要及時調整好心態,投身到新的學習生活中去。此外,應多注意生活中的細節問題以提高自己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博覽群書,豐富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個人的獨特氣質;沉著、冷靜地應對所遇到的困難,用積極的心態掃除奮斗路上的障礙,達到勝利的彼岸;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既要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又要有廣博的人文素養,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己的實際操作能力,增強人際交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
5.要轉變就業觀念
大學生要樹立一種與市場經濟發展相適應的積極就業觀。積極主動就業,不能被動地“等、靠、要”,消極就業。大學生要學會主動“推銷”自己,因為能否勝任工作還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說話。要實現多元化就業,只要能開創事業,就應拋棄大城市、“鐵飯碗”作為唯一選擇的思路,不能只傾向于選擇外企、合資企業等薪酬較高的職業,也可以選擇到西部和基層就業,到中小微企業就業以及創業。
6.大學生要掌握相關的求職技能
大學生要學會搜集和甄別就業信息,掌握制作求職簡歷和面試的技巧。要了解用人單位的特點,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制作既別出心裁又恰如其分的求職簡歷。在獲得面試機會后,如何從刁鉆古怪的面試官出其不意的“狂轟濫炸”中得以脫穎而出,更是一個大學生必須研習的課題。大學生要認清社會大環境和時代形勢變化對自己職業生涯之路的沖擊與影響,一定要時刻保持對職業變化動態的警覺性,并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自己的計劃與行動。
四 結束語
良好的就業能力是保證就業效果和質量的前提,盡管目前國家各類政策仍有不足之處,但大學生自身更應做好職業發展規劃,在校期間認真培養自我綜合素質,借助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實現個人發展規劃,提高自身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郭志文、宋俊虹.就業能力研究:回顧與展望[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86~91
[2]王穎.基于高等教育影響的個人就業能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3]賈利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
[4]王琪、方煥新、曾杰豪.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17):115
[5]朱新秤.論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J].高教探索,2009(4):124
[6]黃敬寶.提高就業能力: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題的關鍵[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8(2):52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