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團是聯系學校與學生個人的橋梁和紐帶,其開展的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各種有益活動,在完善學生個性、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培養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重新認識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的作用,確定其在未來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中應當具有的重要地位,是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生社團 作用 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28-02
近幾年,隨著社會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職教育改革也面臨著更加艱巨的任務。知識經濟時代需要高職教育對傳統教育進一步發揚與突破,而大學生社團以其多重性的特征決定了其在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校園文化建設,甚至課堂教學和其他途徑難以實現的優勢地位。根據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的發展及現狀,其主要發揮著以下重要作用:
一 有利于完善學生的個性,培養一專多能的合格人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綜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當前高職教育體制自身的制約,單一、傳統的說教難以讓當代大學生接受,而且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弊端。通過學生社團活動,充分地調動了大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意識,使得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既發展了興趣、愛好、特長,又促進了具有個性特點的志向、品格、意志和情感的生成。21世紀需求的人才是擁有多方面的知識、技能,善于人際交往,關心社會和他人,有較強社會適應性的高素質人才。學生社團適應這一社會需求,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鍛煉技能、增進交往的機會,而且其活動內容和方式與社會接軌,也為學生認識社會、培養攻關能力、增強社會適應性、促進自我社會化等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社會適應能力,并最終實現自我發展。
二 有利于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生力軍,校園文化建設是否能得到加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參與程度。由于學生興趣愛好不同,學生社團成了同學們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的有效陣地。它對于發展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全面提高青年學生的文化素質和思想政治覺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如果說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渠道是以第一課堂——文化專業課程,第二課堂——各類有組織的課外校園文化活動,第三課堂——學生假期社會實踐等構成,那么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積極健康的學生社團活動已經成為高校第二課堂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促進著校園文化向著深層次、高質量的方向發展,從而在校園里形成濃郁的學術氛圍。多層次的社會服務體系和活潑健康的文化氣息,為大學生精神需求的滿足,綜合素質的培養創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此外,日益發展的學生社團活動還對校園文化有“再殖”功能。褚金星指出,“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交流的不斷擴大,客觀上要求大學生社團的功能實現由單一的育人功能到育人、服務和社會化多項功能的轉變。大學生社團應努力成為校園文化活動與現實社會相接觸的有效結合點,在不斷交融中促進校園文化與現實社會的聯系、溝通,從而完善社團社會化功能”。它一方面是將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的內容和形式綜合連接為一體,成為專業學習、課余興趣有機的連接樞紐,另一方面則不斷拓展大學生社團的社會功能,力求與社會文化連接、融合。
三 有利于推行素質教育,深化高職院校體制改革
所謂人才,是指適應社會需要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從宏觀意義上講,素質教育要樹立兩種態度,培養兩種能力。兩種態度一是對知識的態度,二是對工作的態度;兩種能力是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對接能力。對接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這種對接包括課內課外的對接、知識與興趣的對接、學校與社會的對接。“在素質教育中挖掘學生的對接能力,有利于學生將靜態的書本知識轉化為社會實踐中的動態操作,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從微觀上講,素質教育就是教育學生學好專業知識(一專)的同時,廣泛而有目的地涉獵、研究其他科學,使自己具有多種技能(多能)。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發展需要。
當前,高職院校開展素質教育、改革教學模式是緊迫性的重任,要求找到一個好的切入口和突破口。這其中,學分制的采用及課程設置的改革為學生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選擇,使得學生的個性能充分發揮。但是,原來的班級管理開始顯得松散和不穩固,其效果更加弱化。因此,學生個人集體歸屬感的失落和心理的沖突更加激烈。學生社團活動的蓬勃發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不利因素,一方面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可以靈活地選擇,完全可以和個性相結合;另一方面社團通過對成員情感和志趣的聚合,使他們的集體歸屬感得到滿足;再就是部分高職院校將學分制與學生參與社團的積極性相掛鉤,為學生在社團的素質培養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社團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通過舉行不同層次和各種形式的講座、研討會等,使學生在活潑、自由、寬松的環境中學到課堂上難以學到的知識,學生的素質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四 有利于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
社團豐富的類型、典型的特征,為廣大社團成員科技創新能力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成員的科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社會交往能力,都在社團活動中得到了鍛煉。
創新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一種先進文化長期積淀而成的一種社會意識。學生社團正是校園文化中形成這種文化機制的有效陣地。在社團內部,學術問題上提倡百家爭鳴,只要不違反法規和校紀校規,允許各種論點的存在,因此它的文化氛圍是自由的。同時,成員之間相互尊重、互相幫助,極大地發展了成員的個性,充分挖掘了成員的積極性,使創新意識不是潛意識的存在,而是以一種社會意識的形式存在。
另外,創新活動的性質和特點決定了高職院校的學生要開展創新活動,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背景、足夠的活動經費、強有力的指導力量、志趣相投的合作伙伴以及相互合作的團隊精神等。“團隊精神要求所有成員必須精誠團結,相互合作,在團隊內部形成良性競爭的氛圍”。由于目前高職院校教學資源所限,學校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組織更多的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學生自發組織的學術性社團正好填補了這一空白,成為廣大學生開展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的有效載體。
五 有利于開辟高職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領域
傳統的高職教育中的德育過分強調其政治功能,新形勢下的大學生德育工作,其目標是從單一的政治思想品德功能向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個性發展,從而符合知識經濟對人才全方位的要求。新的德育目標和德育內容,要求新的德育運行機制和方法。社團活動以其趣味性、開放性、群眾性的特點成為高職院校德育工作中的新生事物,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廣闊的前景。
高等學校本身是一個小社會,它不僅是青年學生的求知場所,而且是學生接受實踐鍛煉和提高實踐本領的訓練基地。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徑之一。一方面,大學生通過參加社會活動親眼看到了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進步,親身體驗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高瞻遠矚,升華了感性認識,促進了理性認識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社團活動中,學生處于主導地位,由過去的被動教育變為主動的自我教育、封閉教育變為開放教育、單一形式教育變為多種形式教育,有效地促進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效地把活動的思想性、學術性、娛樂性融為一體。加強社團建設,推進思想政治工作進社團,是開辟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新領域可行性很強的途徑。
總之,高職院校大學生社團的發展應以育人為根本目的,牢牢把握高等教育的特質,與時俱進,這樣才能成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成為高職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褚金星.論大學生社團發展的動力系統[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
[2]楊寶忠.論高校學生社團的作用[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3]肖鑫.淺談高職院校學生社團打造團隊精神的重要性[J].遼寧高職學報,2011(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