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闡述了RTK在常規測量中的優勢及其作業流程,針對電力工程測量的特點,闡述了RTK技術在輸電線路測量中的實施方法與步驟,為利用RTK進行輸電線路的測量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RTK 輸電線路 SLCAD 平斷面
【中圖分類號】TM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48-02
GPS RTK技術是近年來被廣泛使用的實時差分定位技術,以其速度快、通用性強、經濟效益好等優點迅速被應用到經濟建設的各個領域。傳統的測量方法,如使用經緯儀、全站儀等進行輸電線路測量,工作量大,要求相鄰兩觀測點通視,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受到很大限制。RTK技術應用于輸電線路測量,可以克服傳統測繪方法費時費力、測量過程中要求觀測量通視等限制,在諸如線路的定線測量、塔基定位、平斷面測量等工作中,實現一步放樣定位,簡化了生產工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利用RTK測量,由于改變了定線測量的方法,不要求直接通視,從而避免了線路上部分建筑物的拆除及樹林的砍伐。因此,RTK技術在電力工程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一 RTK作業的流程
1.搜集測區內控制點資料
利用RTK進行作業前,需要搜集測區內包括控制點坐標、測區所處分帶的中央子午線經度、所用坐標系統、測區內已有的地形圖等。
2.求測區內坐標系轉換參數
GPS RTK直接測量值為WGS-84坐標系下的坐標,為地心坐標系坐標。我國測量工作常用的坐標為北京1954坐標或國家1980坐標,均為參心坐標系坐標。所以,在利用RTK測量以前需要進行兩種坐標的轉換,解求坐標轉換的參數。
坐標轉換過程中,解求4參數需要獲得兩個以上WGS-84坐標和北京54(國家80)的同名點坐標,如需解求7參數,則要獲得三個以上WGS-84坐標和北京54(國家80)的同名點坐標,再利用RTK手簿自帶的轉換模塊解求轉換參數。
3.基準站的選定與建立
基準站的安置是實施GPS動態測量(即RTK測量)的關鍵之一,基準站的安置需要考慮以下問題:(1)基準站應選在地勢較高、視野開闊、高度角10°內無障礙物的地方,有利于GPS接收機接收衛星信號以及電臺數據鏈的發射;(2)周圍無大的反射物(大面積水域、大型鋼筋混凝土建筑物等),防止RTK的電臺數據鏈丟失以及GPS信號的多路徑效應;(3)基準站應建立在土質堅實、不易被破壞的地方,防止基準站的控制點被破壞。
4.在手簿中設置工程項目及參數
在工作前,需要設置工程項目及必要參數,包括:(1)采用坐標系的橢球參數,如長半軸、扁率等;(2)所處分帶的中央子午線經度;(3)測區坐標系間的轉換參數。
二 RTK在輸電線路測量中的實施
1.線路的定線測量
定線測量的任務就是根據設計要求,確定線路的中心線的起點、終點以及線路的轉折點(如圖1所示)。采用RTK技術克服了全站儀等測量模式點與點之間通視的要求,而且RTK可以實時顯示所處的位置,因此,施工過程中容易控制線路的走向,掌握與其他構筑物之間的關系。
2.斷面測量
斷面測量可以分為縱斷面測量和橫斷面測量。沿線路中心線方向測繪地形、地物點的變化狀態稱為縱斷面測量,沿線路中心線垂直方向施測個點地形變化狀態稱為橫斷面測量。輸電線路的斷面測量主要是測量線路沿線的地物、地貌等特征點的位置,其精度要求不高,而且主要測定各特征點與輸電線路導線間的相對距離,利用RTK一般可以滿足其精度要求。
輸電線路的斷面測量一般與定線測量同時進行,這樣可以減少架設基準站的次數。圖2為在SLCAD中繪制的架空輸電線路平斷面圖。
3.塔桿定位測量
塔桿定位測量時根據設計人員在線路平斷面圖上設計好的線路塔桿位置,將其標定到地面上,并釘立塔桿中心位置的過程。在RTK手簿的線路測量模塊中,輸入相鄰兩個交點坐標作為其直線段的端點,沿著直線按照RTK實時導航的指示,依次放樣每個轉點,即塔桿的位置,并在實地標定。
4.塔桿施工測量
輸電線路施工中,首先要進行塔位復測,一方面如果遇到線路中心樁對視情況,可以通過復測予以恢復;另一方面可以對塔桿定位測量過程中的數據進行檢核。應用RTK技術
進行塔桿施工測量工作方便、快速、高效。塔桿施工測量與定位測量相同,即架設好基站并設置好流動站,輸入塔桿中心點坐標,依次通過RTK放樣的方法確定塔桿中心點位,與定位測量的點位進行對比以檢驗樁位是否正確。
三 結束語
RTK技術被應用到輸電線路測量后,大大提高了線路測設的效率與質量,節省了大量的人力與物力,也減少了對沿線林木的砍伐,因此在輸電線路的勘測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隨著GPS技術的不斷提高以及測繪者對RTK技術的不斷探索,GPS會逐步深入到更多領域以滿足更多特殊工程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徐紹銓、張華海、楊志強等編著.GPS測量原理及應用[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8
[2]高首都、高曉東、王紹宏等.RTK在輸電線路測量中的應用問題分析[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2(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