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當前的社會來說,計算機的應用地位已成為和英語、駕駛等生活應用技能并列的關鍵技能之一。因此對于高中的計算機課程來說,“實用性”和“適應性”是其主要的教學目標。因此,筆者通過多年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經驗總結,結合信息教育課程自身的特點,探索了信息技術的教學思路。
【關鍵詞】高中 信息技術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57-01
隨著當前的信息技術迅速發展普及,使用計算機作為輔助工具的信息搜集、信息處理以及相應的信息輸出能力已經成為了在這個時代中所有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因為全國各地對于信息技術課程的要求和目標并不相同,也沒有統一、固定的教學格式,因此筆者在這里僅僅對幾個公共版塊進行經驗的介紹,希望能拋磚引玉,和同行分享經驗。
一 突出實用性,摒棄過于理論化的教學內容
根據當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的具體指導,學生對于知識點自身的掌握并不是處于一種理念上的泛泛的掌握,而是通過正常的課程講授,使學生掌握相應的自學能力,使得學生對計算機產生濃厚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欲望。正是基于這一點,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授課時,要注意學以致用的思路,避免泛泛而談、脫離實際。
1.教學內容要結合實際而談
現在我們所使用的教學資料都是標蔡編寫者為了照顧到大多數使用者的情況而編寫的,但是在細節問題上可能就會出現沒有考慮實際情況、照顧不周的結果。因此教師不能對教材進行刻板僵硬的盲從,只有適合學生、適合環境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教材可以在實際應用的情況下進行合理改變,適當地加深或簡化,使得學生最后能實際學到的東西都是未來可能用上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們帶著興趣來學習,對學習不產生抵觸心理。
2.教師要強調學以致用的原則
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把知識單純的堆積在大腦里,而是為了運用它來提高自己活動的效率。只有擁有能使用的環境,學生才會產生學習的沖動,才會對所學的知識產生強化以及鞏固的沖動。換言之,實用性對于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來說是凌駕于其他原則基礎之上的。
二 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
1.要對教學開場的導語設計下一番工夫
一個好的導語不僅可以讓學生對學習產生強烈的好奇心,也可以使得學生感受到一種幽默輕松的氛圍,使得他們在學習的活動上產生一種事半功倍的效果。作為合格的計算機老師,應針對每節課的不同特點精心設計開場白,通過不同的手段使得學生把專注點放到教材上、放到授課內容上,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學習沖動。同時,在進行開場白的時候還可以使用多種技巧來代替常規的語言。
2.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
學生的特點是對于新奇的事物有著足夠的好奇心,因此教師應采用如說懸念設置、故作高深等手段來讓學生產生足夠的內在驅動力,這也是我們需要做到的。
3.多組織與課程相關的競賽,使學生獲得激勵
高中信息技術的課程是多元化的,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計算機競賽,使得學生產生一種外在的鞭策力進行學習。
三 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1.比喻法
盡管計算機的生產就是為了簡化人類的勞動,但是計算機語言對于高中學生來說還是有些過于深奧,很多地方其實并不容易使得學生能夠廣泛理解。因此我們教師應該盡最大可能把復雜的部分簡化為通俗易懂的部分,把深奧的理論轉化為學生們能直接吸收的知識。在教學中應結合生活來進行授課,通過比喻來把那些難以理解的部分轉化成為可以理解的部分。如當我們講解“計算機的構成原理”這一章的內容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計算機的各個部分比喻成計算機的感官系統、大腦、嘴巴這種淺顯易懂的比喻。這樣學生能通過這種形象比喻對課本內容進行更精確的掌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演示法和實踐法
除了讓學生實踐動手操作,教師的引導也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教師必須在多媒體屏幕上進行相應的示范操作,使得學生能徹底弄懂操作步驟,少走彎路。同時上機實踐也是教學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如果不親自動手試試,學生所掌握的理論很難直接轉化成實踐上的經驗。教師在這時應準備好相應的素材以及練習讓學生訓練,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 結論
眼下,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改掉以往重視理論不重視實踐、重視灌輸而不重視理解的弊病,通過激發學生興趣、激活學生學習的欲望、多種手段輔助執行的方式來促進學生努力學好高中信息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1]宋佳川.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會學生主動尋找課程資源[J].新課程學習(中),2011(6)
[2]唐麗麗.教師應如何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J].廣西教育,2011(25)
[3]王世清、臺榮芳.農村家庭課程資源現狀調查研究報告[J].新課程學習(中),2011(7)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