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方式是改變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也是課程改革的重心。《課程》指出:“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過去,學生基本處于被動接受學習的狀態,整天處于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教師教多少,學生學多少,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教師不教學生就不學。學生完全沒有學習的自主性、主動性,學生的學完全是圍繞著老師的教轉的。現在進行課程改革就是要改變這種被動的依賴性狀態,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生的主人。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獨立的、個性化的體驗過程,成為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過程。
學生只有經歷一次次的互動,才會真正地掌握知識、技能與思維的方法,才會真正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情感與態度等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 擺正教師角色,創設“互動”氛圍
《課標》明確提到:“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說明進行數學活動的主人是學生,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在教學組織中,首先要放下架子,以平等、和諧的態度面對學生。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通過相互交流、相互理解、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與理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展,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課堂中,或小組或師生或生生圍繞話題展開交流,老師要當好“節目主持人”,應和學生平等交流,努力營造一個寬松、和諧、充滿積極探索的課堂氛圍。
二 尊重學生人格,提高“互動”效率
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創造各種機會、鼓勵學生使獨立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要,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學生有獨到見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充分激發他們的自主意識和進取精神。
1.力求讓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如復習“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時,我出了這樣一道題“用一張長50厘米,寬40厘米的長方形紙板,從四個角剪去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后,折成紙盒,這個紙盒容積是多少?表面積是多少?”按解題的條件看,題目似乎少了長、寬、高這些條件,怎么辦?有的同學在畫圖、還有的同學干脆動手剪起來。經過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學生終于明白在原來長方形紙板上剪去的正方形的邊長1厘米的2倍,得到的結果就是這個長方形紙盒的長和寬,折起來后高剛好是1厘米,這樣紙盒的容積就能求出來。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探索精神也得到了培養。
2.力求讓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
由于每位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因素不同,生活經驗不同,決定了每位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在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在教學活動中,我盡量留出時間和機會讓他們交流學習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交流學習的方法,發表不同的見解。如上題中的第二個問題,如何求出紙盒的表面積?學生習慣地應用公式進行計算,得數是3820平方厘米。這個結果對嗎?我不做評價,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討論。同學們在各自的小組中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幾分鐘后,我讓小組派代表在班級交流看法。有的同學說:“題目中沒有出現無蓋這詞,所以這個紙盒要算6個面,結果是對的。”有的同學說:“算出來的結果比紙板的面積大,不符題意,錯。”有的同學說:“按照題目的要求,從長方形紙板的四個角剪去邊長1厘米的正方形后,做成的紙盒不可能有蓋,所以答案是錯的。”經過討論、交流,學生的意見統一后,接著我問:“這道題求表面積還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同學們很快就回答:“只要用長方形的面積減去四個邊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積就行了。”我為同學們勇于創新的想法而高興。不過,在教學評價時,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不同見解,還要關注部分學生認識不到位或解決問題方法不簡捷等情況。正如《課標》所指出的:“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學習體驗,解決問題的能力都能到相應的發展。”
三 滿足學生需求,設計“互動”材料
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鞏固,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及情感的培養,還需要通過一系列科學的訓練。要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學,老師就要在教學中為學生選擇與生活環境、知識背景有密切相關的、他們感興趣的材料。如在教學“立體圖形的復習與應用”一課時,當我和學生一起整理復習完立體圖形的有關知識后,我一改以往讓學生機械重復的進行題目訓練,而是讓他們在小組活動中自己編題,自己解題,并把自己的解題思路講給同伴聽,同時還要聽同伴的評價,學生互動的氣氛十分活躍。課末,我還出了一道“小小設計師”的題目: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防治疾病的一項重要措施。學校為了便于全體師生的科學洗手,準備新建一個水池,請你利用所學的知識設計一個合理美觀的水池,供校長參考。學生看題后興致勃勃地寫、畫起來。可見,設計的訓練題不在于多而在于巧。巧妙的設計能促進學生鞏固知識、掌握技能,更好地發揮想象,達到更佳的教學效果。引導學生學好數學,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把枯燥的數學學習過程變成一種生活的樂趣,老師就應多設計一些“互動”的材料,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