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的教學模式,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方法和手段。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機也。”可見,出色的課堂提問可起到引起學習動機,誘發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實現教學目標等作用。
【關鍵詞】現狀 重要性 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70-03
課堂提問是指課堂提示或傳遞所學內容原理的刺激或學生做什么(What to do)或怎么做(How to do)的指示。提問是最古老的教學方式之一,兩千多年前孔子的“啟發式”提問和蘇格拉底的“產婆式”提問,都是用提問方式成功地引導學生學習的典范。
但當今英語課堂提問的現狀如何?究竟何謂有效提問?該怎樣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這些都值得一線老師思考的問題。
一 對英語課堂提問現狀的調查
1.調查目的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有了問題,學生才有探究的欲望,有了問題,學生才有探究的目標。課堂提問被視為有效教學的核心,通過課堂提問,啟迪學生的思維,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突破難點,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課堂教學提問是中學英語教師的重要手段和英語教學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貫穿于中學英語課堂的始終,能誘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指引學生注意重點、難點,為學生提供聽說練習的機會,讓學生學會遷移,為教師提供教學反饋等。好的教學提問具有增進師生交流、集中學生注意、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思維、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提供教學信息反饋等功能。英語教師精彩迭出的提問可以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不過,國內近年來的研究資料表明,中小學一些教師平均每堂課的有效提問僅56%。這些提問近一半流于形式:有問題膚淺、缺少信息溝通,提問缺乏主次先后,沒把握難易程度等,導致了“問而不答”“啟而不發”的被動局面。因而,圍繞課堂教學效果,研究課堂教學提問的理論和藝術,對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重要的意義。
2.調查結果
一位英語老師對兩個班95名學生就英語課堂學生提問的必要性和情況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學生不提問的原因進行訪談。問卷調查顯示,兩個班中78%的學生認為英語課堂上學生提問很有必要,22%的學生認為英語課堂上學生沒有必要提問。69%的學生認為英語課堂上學生不敢提問、怕提問的情況比其他科目更普遍。個別訪談顯示,學生認為英語課堂上不敢提問有外界的因素,如教師、同伴和課堂氣氛;也有自身因素,如心理、觀念和行為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性格因素:內向、膽小、害羞,占學生總數的18%;(2)興趣因素:不喜歡英語、對英語缺乏興趣,占學生總數的15%;(3)行為因素:沒有提前預習,占學生總數的11%;(4)知識因素:不知道怎樣提問,尤其是用英語提問感覺很吃力,占學生總數的12%;(5)能力因素:理解力差,占學生總數的9%;(6)習慣因素:沒有提問的習慣,占學生總數的10%;(7)教師因素:教師的消極性反饋,占學生總數的l8%;(8)性別因素:女生多數比較靦腆內向,問題不多,男生相對較活躍,占學生總數的7%。
由此可見,英語課堂上教師的因素和學生本身的個性對學生提問意識的影響比較明顯。
二 對英語課堂提問重要性的認識
1.激發興趣,讓學生集中注意力
學生的注意力有限,而教師正確、適當地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適時的提問使學生對課堂教學更有興趣。教師應盡量用提問激發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每個學生的大腦都能興奮起來。有效的提問方式不僅可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啟發思維,讓學生主動學習
問題是教學的心臟,教學中學會“向知識提問”是教學的關鍵,也是學生養成良好思維品質的關鍵。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起源于問題,只有學生有了問題,才能多角度、多層次、多方法地去解決問題,養成積極思維的良好品質。教師的課堂提問技巧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效率高低。
3.反饋信息,讓教學互動交流
講授新課之后的鞏固提問,是反饋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學過程不是直線式,由于學生的“課堂接受”不同,通過新課之后的提問,來了解學生對教材的理解,掌握和運用的程度。肯定好的學生,要注意傾聽,用“Good/Wonderful!”“Great!”等來贊揚對方。如果錯了,則用鼓勵的語氣:“It doesn’t matter,you can do better next time.”
4.互動交流,讓師生增強感情
教學活動是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通過課堂提問,教師可以及時地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恰當地提問能啟發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分析和思考,使教師與學生共同在一種互動式的課堂交際中活動。因此教師設計一個好問題,如同一條架在師生之間交流的橋梁,讓學生在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能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三 對英語課堂提問策略的探究
課堂提問應把趣味性、科學性、啟發性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服從教學目標,按教材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產生多向聯想、多方面地思考,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1.趣味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教師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這是啟發教學的關鍵所在。提問時,首先應考慮問題的趣味性和觸發性,產生一觸即發效應。如福愛多麗所說:“好奇心為注意力之母,猶注意力之為記憶力之母。故教師之第一任務,在于研究之問題上喚起普通之好奇心,且在問題特別之處,亦宜喚起特別之好奇心也。”初中生的好奇探究心理特別強,同樣一個問題,提出時平平淡淡,既不新穎又不奇特,就會令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相反,如果變換提問的角度,使之新穎奇特,學生就會興趣盎然。如教學“if引導的狀語從句”時,以歌曲“If I am happy”導入,讓學生展開想象。
T:What will I do if I am happy?
S1:If you are happy,you will sing.
S2:If you are happy,you will go shopping.
S3:You will laugh loudly if you are happy.
…
在這樣的氛圍中,if引導狀語從句的重難點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練習。
為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用科學的、藝術的、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去積極思維。
2.啟發性
教師的提問,應富有啟發性。所提問題,能激發學生的思考與求知欲,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引發學生的探索活動,并在探索活動中培養創造能力。不能為提問而提問,教師必須明確,提問不等于啟發式提問,好的提問才是啟發式提問,啟發式提問重在所提問題是否有價值、有意義,是否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其思維能力。
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規劃教學中的提問,有效地促進學生分析綜合能力的發展。提問的內容必須能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達到誘導思維、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英語教學中啟發式提問形式多種多樣。(1)推測可能式:What may happen later on?(2)比較異同式:Can you say something different between Lucy and Lily?(3)探究原因式:Why was the old woman worried?(4)預測后果式:How will you be when you eat too much?(5)類比隱喻式:What does“〇”look like?(6)角色扮演式:If you are the girl,what will you do then?(7)假設想象式:If we are on the moon,how will our life be? 等。
啟發誘導得好,不僅能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能使其逐漸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學會思維的方法,最終形成質疑,提問的能力和習慣,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漸進性
研究表明:問題的難度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問題解答的完成程度,問題的設計要巧妙,問題過大或過難,學生不能立即想起相關的知識,反而會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按教材和學生認識發展的順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深入,環環緊扣地設計階梯式問題,從而體現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和條理性。從培養學生的興趣到讓學生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去分析、推理得出答案,問題要緊扣教材的中心環節,注意每個提問的前后銜接及內在聯系,積極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如下問題:(1)What is your favorite food?(2)Do you like fruit?(3)How about hamburgers?(4)What do you eat for breakfast/ lunch/ supper?(5)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6)Do you think you are strong and healthy?
當學生回答完成問題后,把問題的答案串成一篇介紹自己飲食結構的短文。
在教學過程中,問題要有適當的坡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狀態,能大膽地發言,從答案中獲取新知識,從而提高英語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4.靈活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根據具體的情況靈活創設各種不同的問題情境,才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目的。分角色扮演,舉行辯論賽、分小組討論、個別提問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問題的靈活多樣性,要求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難點、重點,認真鉆研并挖掘課文的廣度、深度精心設計,體現提問的藝術,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促進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教師提問要有的放矢,提問的角度不同,激發學生思考的效果也完全不同。如在教學到情態動詞時,首先引導學生談論他們喜愛的明星會做的事情,設置了兩個問題:Who’s your favourite star? What can he/she do? 這樣提問,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學生說:Liu Xiang can run;Guo Jingjing can dive;Yao Ming can play basketball;Jay Chou can sing...討論后,教師再呈現一些常見的動作類圖片,提問如下問題:Can you ride a bike? Can you play the piano? Can you...? 從而導入正文問題:Can Eddie fly? 讓學生感到問題特別新鮮且時代氣息濃厚。此時的提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熱情,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5.適時性
第一,導入時提問。教師提問時只有分階段、分時機,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有經驗的老師非常重視導入新課時的藝術性,他們往往用設問的方法,造成學生渴望、追求新知奧秘的強烈愿望,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如What’s in the teacher’s room? 結合新課內容,筆者設計以下問題:
教師指著所選用的圖片讓學生回答:Where is the cat? It is behind the tree. What can you see under the tree? Is there a flower under the tree? 幫助學生來完整地回答:Yes,there is. 從學生的回答中逐步引出另一新句型:There is a flower under the tree. 然后教師指物提問:What’s in the teacher’s room? 學生答:There is…并適時地穿插復數形式 There are…為新授內容作了鋪墊,自然地導入新授內容。
第二,過渡處提問。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如果教師的提問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就能使學生在每個階段都連貫地表現為等待、探索和行動。”這樣課堂活動就能順利、高效地進行,提高課堂效率。
第三,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時提問。中學生好奇心較強,對新事物感興趣,但有時目的不太明確,在講授課文之前的一些提問,激發他們的好奇心,使他們帶著問題有目的地學習。有些問題要在講授課文的過程中提問,可幫助學生理解一些比較難的語言現象。通過教師的課堂指導和評論,使學生牢固掌握知識和技能。中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不夠完善,有些問題在講授結束后提問,可以幫助學生對課文進行歸納和總結,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6.全面性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課程特別強調要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師的提問要面向全體,一視同仁,既要重視優秀學生的高層次發展,又要重視中等生與落后學生的進一步發展,設計問題要面向不同程度的學生,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梯度問題。如基礎差的學生可提問一些信息性或記憶型的問題;對于中等水平的學生可提一些理解型的問題,并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敘述;對于學習好的學生提出具有創造性的問題。不管回答的質量如何,教師要及時評價和充分肯定。只有注意了課堂提問的輻射面,使優、中、差的學生都嘗到成功的體驗,找到自身的價值,以點帶面,才能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7.互動性
傳統意義上的課堂提問是教師言語(Teacher talk)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新課堂提問要有互動。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高質量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疑問、追問、深問,能啟迪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去更深層次地思考問題、進一步發現問題,提出新的問題。這樣能促使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靈活性,培養學生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課堂提問是英語課堂教學的一項主要內容,教師所提問題的質量及其采用的提問策略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對啟發學生迅速進入思維過程、積極主動思慮、成長立異能力至關主要。“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提問也一樣,根據教學現狀,聯系教學實體進行精心設計;在“善問”“巧問”的同時,還要長于導疑、釋疑,只有這樣才能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充實闡揚提問的教學功能,讓課堂教學成為善問、會問的思維樂園,最終促進學生思維的成長和有效教學的落實。
參考文獻
[1]宋廣文、胡凡剛.課堂提問的心理學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00(1)
[2]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程曉堂、劉兆義.初中英語[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胡慶芳.精彩課堂的預設與生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