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素質教育成為當今社會培養多方位人才的主要手段。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再是簡單的一個分數,而是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四有”新人。歷史課程標準也增加了學生對人文主義理解這一要求。而民生意識作為一種重要的人文精神,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需要被重點培養。本文分析了高中歷史民生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實施民生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通過對有效的手段加以實施并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
【關鍵詞】高中歷史 民生意識 必要性 可行性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75-02
民生意識作為人文主義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舉足輕重,對高中生實行民生主義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具有人本主義精神,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可自覺地樹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同時能更好地協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扎實地打好專業基礎,以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一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民生意識培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民生問題在國民生活中舉足輕重,有關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隨著社會的發展民生意識逐漸被人們列入中小學生必須培養的內容之一。在我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增強對學生民生意識培養有其必要性與可行性:
1.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民生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夙愿。然而,當今中國社會民生問題十分尖銳,各方面矛盾突出。我國的貧富差距較大,社會等級明顯,民生意識淡薄。在整個社會形成了不良的社會風俗。要想民生問題要想得到切實的解決,就要從意識形態上加強教育,以歷史為鏡,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引進民生內容,樹立民生意識勢在必行。
高中生本身的民生意識缺失,后果嚴重。在高中學習階段大多強調專業技能的掌握而忽略民生素養的提高。大多數學生家庭并不富裕,但對于民生相關問題漠不關心,民生意識不足導致社會良知缺失。不加強高中生的民生意識培養,后果會很嚴重。作為未來的公民,高中生如果沒有足夠的民生意識將會對整個社會都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以高中歷史為載體加強高中生民生意識是十分緊迫的任務。
2.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民生意識培養的可行性
歷史教科書具有極強的育人功能。從人的角度出發,使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能對社會規律進行反思,從而領悟到民生問題對于社會成敗的重要性。歷史作為體現國計民生最重要的物質載體,使學生能以人文的視角理解社會的發展。
現在采取的歷史必修教材,具有極強的時代性,與社會實際聯系緊密,號召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新教材中眾多關乎民生內容的充實也使高中生民生意識的培養有了極大的可行性。如在土地政策上井田制、均田制、太平天國為鞏固其統治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以及后來的土地革命,孫中山的“三民思想”等都包含著充分的民生內容,為高中學生民生意識的培養提供了科學參考。
高中生處于人生的關鍵階段,開始主動地關心社會動態,有意識的社會行為增多,這些探究性行為對價值觀的形成意義重大。同時,新課改加強了對民生意識的培養,使高中歷史擁有更為豐富的民生內涵。
二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民生意識培養應注意的問題
1.教師的引導是加強學生民生意識的基礎
教師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關鍵,要自覺豐富民生知識,在課堂授課時引入民生觀點,將歷史教學發展成為培養學生民生意識的重要媒介。教師要努力建立起師生間的平等關系,樹立正確地教育觀,對學生進行民生關懷,正確地引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使高中歷史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民生觀。
2.學生的自覺學習是樹立民生意識的關鍵
歷史課本是不會主動形成學生民主意識的。只有學生自覺地去思考、接觸,才能真正地具備民生意識。民生意識是一種內在的活動,只有充分發揮主體的自覺性才能靈活地運用人本主義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參與到民生問題的探討中去,對現實生活中的民生問題進行深刻的反思。例如對于高中生息息相關的升學問題、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展開集體討論,調動參與民生問題的積極性,肩負起社會賦予的民生責任。
3.以課本為引導,落到實處是樹立民生意識的目的
歷史課本只能對民生意識的培養起到引導作用,真正落到實處才是培養民生意識的目的。所有的學習都是為指導實踐而服務的,民生意識的培養不應在課堂學習中被終止而應在實踐中被延續。所以要加強社會實踐對于形成民生意識的重要性,以豐富的歷史資源為引導,開展形式各樣的民生活動,如走進養老院、孤兒院等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民生的實踐中去。
三 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民生意識的培養途徑
1.轉變傳統歷史教學模式,設置情境,探究民生內在含義
民生問題是貫穿歷史的主線。而傳統歷史教學,往往照本宣科,大部分教師在教學時忽略了民生內容。師生關系不協調,學生思維不活躍,民生意識缺乏,對有些關乎國計民生的歷史知識理解不透徹完全靠死記硬背。以教師為主的歷史教學模式形式的僵化、不民主,導致民生意識不能在教學中切實地被培養起來。歷史教學中教師應從備課開始,課程設計能夠體現人文關懷,克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自我發揮。如在講授《抗日戰爭》時,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排演小短劇分組進行歷史的再現,這樣既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在參演中切實地感受到民生問題對于一個時代的重要性,以及對民權、民主、民生有較為深刻的思想意識。
2.史論結合,挖掘教材中關乎國計民生的內容,加深學生對民生問題的理解
史論結合的歷史課堂才能激發學生的民生意識。歷史課本中民生問題的探討需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度的挖掘,增強學生的主動理解力,敢于對歷史上有關民生的問題進行提問和主動的探索,不斷地去質疑和挖掘民生相關問題,才能更好地理解民生問題,民生問題具有時代性和復雜性,這就要求教師要將說教內容與實際結合,對有關歷史上的民生思想進行剖析理解,如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與當今的住房、社會公平問題就緊密相關,體現了民生問題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對此的引申、理解能提高學生的民生觀念。
3.課外生活中,結合歷史學習理解社會民生問題,增強民生觀念
歷史的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現實社會。通過對歷史課本中民生問題的探討,要學會將目光聚集到社會現實中來,觀察、了解現實中的民生問題,對現實生活中的民生問題有較強的分析能力和洞察能力,自覺增強民生意識。通過歷史的學習,學生對民生問題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放眼現實對農民工、社會經濟等其他民生問題,就能報以人文的關懷和理解,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四 結束語
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民生意識具有重要的引導功能,只有具有高度的民生觀念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理解各種與國計民生相關的現象,為解決相關的民生問題服務。對社會報以人文的關懷和理解是當今歷史教材新課標的要求內容,也是中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是時代賦予的迫切任務。
參考文獻
[1]陳超.新課改背景下歷史教師的專業素養和培養策略[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4)
[2]趙亞夫.學校歷史課程的公民教育追求[J].全球教育展望,2009(4)
[3]劉文義.例說新史觀在新課程教學中的運用——復習教學的歷史知識整合與比較嘗試[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0(8)
[4]黃嬋芳.高中歷史學科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