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品味詩歌的思想情感,是中考的主要內容。本文主要從送別朋友、山水田園、征戰(zhàn)邊塞、詠史懷古、詠物言志等方面來闡釋在初中語文的詩歌教學中如何教學生去品味詩歌的思想情感。
【關鍵詞】詩歌 情感 品味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86-01
詩歌思想情感的品味是中考的重要內容,由于初中學生的語文功底欠缺,這方面的失分比較嚴重。因此,作為初中語文老師在進行詩歌教學時,要教學生品味詩歌情感的方法。近年來,對詩歌情感品味的考查,仍從詩歌的內在情感特點這個角度命題,綜觀各地方的中考詩歌考查題,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在此談談對各種類型詩歌是如何進行情感品味的。
一 送別朋友詩
這方面的詩歌,有的是表達作者依依惜別或對朋友思念之情的,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達了李白送別朋友時無限依戀的情感;有的以叮嚀、稱頌、勸慰勉勵朋友為主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都表達出對朋友的留戀、祝福與關切,使人不難想象到這對好友頻頻祝酒、殷殷話別的情景。
二 山水田園詩
以描寫人、景、物為主的詩歌,景中寄寓著作者的情感。這方面的詩歌以陶淵明、王維、謝靈運、孟浩然為代表。山水田園的詩歌,寄寓的情感常常較復雜,但描繪山川美景,鐘情于山水,抒發(fā)其對寧靜、自由、平和、隱逸生活的向往的詩歌較多。如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既表達了詩人罷相后對世事的淡泊心情,又暗含了對湖陰先生隱居生活的羨慕之意;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描繪出了優(yōu)美寧靜的田園風光,抒發(fā)了自己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和依戀;陶淵明的《飲酒》,此詩通過結廬人境、心遠地偏、采菊見山、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的敘寫,反映了詩人寧靜、閑適的田園生活樂趣與悠然自得的心境。又如,劉長卿的《送靈澈上人》,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情厚誼,也表現(xiàn)出靈澈歸山的清寂風度。
三 征戰(zhàn)邊塞詩
這方面的詩歌,有的是描寫詩人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報效祖國的激情,如楊炯的《從軍行》描寫了一個書生從軍邊塞、參加戰(zhàn)斗的全部過程,表現(xiàn)了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豪情壯志與慷慨雄壯;有的表現(xiàn)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zhàn)的殘酷,這些詩歌抒寫了征士的鄉(xiāng)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如范仲淹的《漁家傲》上闋寫景,下闋抒情,表達了戍邊將士建功立業(yè)的英雄氣概和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從側面反映了邊塞生活的艱苦;有的將自己的某種情感融入到中原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如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抒發(fā)了詩人對戍邊將士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批評了朝廷對他們的冷漠。再如王維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僅準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還表現(xiàn)了詩人的深切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入詩歌中。
四 詠史懷古詩
這方面的詩歌多數(shù)是對古人的憑吊,也有抒發(fā)詩人對古今的變化以及昔盛今衰的感慨,如張養(yǎng)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以對比手法表現(xiàn)了現(xiàn)在的衰落情景,抒發(fā)了詩人的無限感慨;或借古諷今,勸誡今人不要一味地貪圖享樂,過度奢侈或窮兵黷武,以免重蹈覆轍,如杜甫的《泊秦淮》;表達自己對歷史事件或人物獨特的見解,如杜牧的《赤壁》;或感慨身世,抒發(fā)自己渴望建功立業(yè)或懷才不遇的感傷,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表現(xiàn)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聊的情緒。
五 詠物言志詩
這方面的詩歌一般以所詠之物為題,有時候加上一個“詠”字。大多借物或借景來表達自己的遠大志向與高尚品質。如杜甫的《春夜喜雨》賦予了春雨無私潤物、默默奉獻、不求回報的美好品格,表達了詩人樂民之樂、喜民之喜,與廣大勞動者息息相關的思想情感;陸游的《卜算子·詠梅》,詞中所寫的梅花是他高潔的品質。又如,于謙的《石灰吟》即以石灰作比喻,抒發(fā)自己堅強不屈、潔身自好的品質和不同流合污、與惡勢力斗爭到底的思想情感。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泊秦淮》作者是杜甫,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分析:對于典故的理解是理解本詩情感的關鍵,“后庭花”是指陳后主曾做的一首《玉樹后庭花》,本詩作者借陳后主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tǒng)治者不從中吸取教訓,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懷和深切憂慮。那么,這首詩的情感,就是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情感。
一般來說,詩歌情感分析題的解題模式為:抒發(fā) 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的社會現(xiàn)實;表現(xiàn) 的情趣;寄托 (愛慕、惆悵、苦悶等)的情懷;表達 的追求;流露 的傾向;發(fā)出 的感慨;袒露 心跡;造就 的情致等。
參考文獻
[1]顧黃初、顧振彪.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2]林玲.運用多媒體手段 改進中學語文教學[J].中小學實驗與裝備,2003(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