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農村中學的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語文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注重知識的講解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死記硬背,大量地做作業、測試,這些導致了學生具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但缺乏創造力、想象力等,在學習中不能發揮主體性,對語文不感興趣。本文結合筆者在農村中學的教學經驗,談談提高農村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策略。
【關鍵詞】農村學生 學習語文 興趣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90-01
一 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主動去尋求知識的驅動力。在課堂上,學生有了興趣,就能夠克服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化被動為主動,把克服困難當成學習的快樂。在農村的中學生,有較強的自尊心,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但這些學生知識面較窄,學習習慣不穩定,易產生逆反心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抓住學生的特點,從教材中尋找學生的興趣點。如我在教授《散步》時,考慮到初一學生年齡的特點,以及農村中學生對尊老、敬老這方面的教育相對較少,因此在上這節課時我先以故事導入:東漢有一個寫文章“天下無雙”的人叫黃香,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黃香很傷心,他把對母親的思念和愛全部傾注在父親身上。冬天,天氣寒冷,他就先在父親的被窩里躺一會兒,被窩暖和了才讓父親上床睡覺;夏天,天氣較熱,他就拿著蒲扇,對著父親的枕席使勁兒地扇著。黃香長大后,朝廷覺得他是一個人才,讓他擔任魏郡太守。有一年,魏郡遭受特大水災,百姓生活艱難。黃香拿出自己所有的積蓄救濟百姓,百姓沒有不被感動的。同學們,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著人間最真摯的親情,當我們面對父母時,我們是如何孝敬父母的,散文《散步》也許可以告訴我們,讓我們細細體會莫懷戚的真情流露吧……
二 強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培養發散思維
思維是一種人們的認識需要引起的復雜的心理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有意地引導學生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規律,不斷產生新的學習意向,激發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索,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中培養發散思維。
三 適當表演課本劇,進行體驗感悟
課堂是教學最重要的場所,教師要想把對教材的理解傳達給學生,不如創設適當的條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親自去體會。如在學習《威尼斯商人》中,這部戲劇塑造了眾多鮮明的人物現象,我組織同學們演這部戲劇。很多同學興趣高漲,躍躍欲試。經過一段排練后,他們成功地塑造和再現了劇中的人物現象:夏洛克:貪婪、陰險、偏執、冷酷,是兇殘的高利貸者;鮑西婭:聰明、機智、精明、干練、崇尚正義、善良、忠于友誼;公爵:穩重、慈祥、堅持正義、有耐心;安東尼奧:慷慨仁義、忠于友誼,為了朋友愿意放棄一切,等等。同學們在表演課本劇時,把這些人物的惡與善個性鮮明地表演得淋漓盡致,給觀賞的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過這樣的表演,其效果更勝于語文教師在講臺上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初中的語文課本上有很多適合于學生去表演,如《棗兒》《變臉》《小巷深處》等,通過表演使學生不僅展現了人物的形象,了解作者創作意圖,還豐富了學生的生活。
四 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學生學習語文,最怕的是文言文,文言文是我國古代的文化精髓,但由于距離現代時間較長,很多文字的譯義、使用習慣與現在差別很大,甚至完全不同,因此,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很重要。
1.樹立目標
初中生剛開始接觸文言文時,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但一定要樹立目標,堅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難。學習領略文言文的奧妙,如初一上冊的《論語》讓學生知道了求學態度、學習方法,以及修身做人的道理。
2.做好“兩個準備”
第一,準備好工具書。在學習文言文過程中,常用到《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以備用。
第二,文言知識準備。了解一些文言知識、通假字:如“寡助之至,親戚畔之”中的“畔”通“叛”;古今異義:城非不高也(古義:城墻;今義:城市)等,有助于文言文的學習。
3.確立“三要意識”
第一,自學為主的意識,剛接觸文言文時,就要樹立“我要戰勝文言文這只紙老虎”的意識,學習過程中自己的感悟很重要,有了自己的感悟,就意味著掌握了學習方法,意味著知識已轉化,發揮學習主動性,而不是等著老師講。
第二,字字落實、重點記憶力的意識。下工夫學習字詞,積累一定的文言字詞,才可能順利地閱讀文言文,弄清每個文言實詞、虛詞的含義,才能理解課文內容。
第三,熟讀、背誦的意識。熟讀、背誦是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讀時,要力求把自己當成作者,讀出語氣、語調和節奏,體會作者的情感。
總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習能力,是語文教學所追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