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歷史教學由于片面追求教學成績,導致課堂教學出現了極大的問題:課堂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缺乏學習熱情,教學效率低下等。由此,如何提高初中歷史教學的有效性,成為廣大初中歷史教師不斷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 歷史課堂 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092-01
有效教學是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培養愛好、發展智力,愉悅學生身心。那么,如何進行初中歷史的有效教學呢?
一 備課要既備內容又備學生
課堂的有效教學毫無疑問以教師的有效備課為基本前提,教師的有效備課,一要備教材內容。教師只有認真研究教材內容,明確教學任務,弄清教材的基本結構、指導思想、知識技能、編寫意圖、內涵外延和深度廣度,才能最終明確教學目的與要求,才有助于根據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科學的教學方法。二要備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只有摸清了學生的知識儲量、認知水平、學習方法、思維習慣以及對本節教材內容的已知程度,教學才有依據,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也只有摸清了學生的學情,講解才能講到點子上,講到關鍵處,才能有效地克服“學生熟知的教師還喋喋不休,學生難解的教師卻不了了之”的傾向。備學生是備課的難點,難在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非常活躍又獨特的思維體。因此,作為教師,要做到胸有成“人”,就必須經常深入了解學生,從課堂內外的每一個環節了解和研究學生。
二 讓學生愛上歷史課
1.每節課都讓學生有快樂的回味
回味的可以是教師的輕松幽默,或一則引人入勝的歷史小故事;可以是教師的聲情并茂或一次針鋒相對的交流和辯論;可以是教師的真摯贊賞和鼓勵或一場緊張卻興奮的小組競賽;可以是教師的平等和藹或一個歷史情境的再現。
2.激發興趣,增強學生求知欲望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強調興趣的重要性,使學生樂學,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學習內驅力,是學好歷史的誘因。
3.要讓課堂更開放些、更互動些
學生往往比老師更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問題所在,所以與其按照老師既定的內容去教,不如讓學生自發地來問,這樣或許更能切合學生所需,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程度。
三 把課堂還給學生
改變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一言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教學才會有效。新課程改革,教師由課堂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和探究的合作者、促進者和引導者。歷史教師不能只做歷史知識的簡單傳授者,更重要的任務是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引路。有的人會認為教師會很輕閑,其實不然,教師在課下要做很多“功課”。如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從哪些方面引導,應采用哪些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方法進行引導?這些都需要教師在備課時仔細研究確定。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會更活躍,學生在平等、和諧、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當然教師不是旁觀者,教師在課堂上應成為學生興趣的激發者、學生掌握知識的促進者和探索知識的引導者。
四 課堂上及時掌握學生的反饋信息
課堂上要及時收集學生學習效果反饋信息,越及時越有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和形式的調整。學生的回答,學生的目光、表情態度,學生的提問質疑,都是掌握學生反饋信息的渠道,教師都應注意觀察,充分利用好,而且還可當堂提煉少量的涉及本節課重難點的練習題給學生做,可以通過口答、筆答、自背、抽背、組建知識網絡圖等方式完成。這一環節,要保證學生練的內容和質量,是訓練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搞死記硬抄。同時,保證練習的形式是學生完全獨立、快節奏的按時完成。當堂完成后,同位或前后位的同學互批、訂正、反饋、落實。無論哪種方式,只要及時得到反饋,就能及時查漏補缺,幫助學生鞏固知識。
五 搞好課后反思
課后反思是教者對從教學設計到上課整個環節過程的回顧和總結。課后反思能總結出本節課的優點與不足之處。有了這樣的反思,就能讓教師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揚長避短,使以后的教學過程更完整,采用的教學方法更得當,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引導更準確,課堂教學效果更好。課后反思不僅是教師的事,還要組織不同層次的學生參與反思,使教師以后的教學更有針對性。
課后反思要做到以下幾個步驟:首先反思自己教學目標的確立是否正確,其次是教學過程和課堂上學生接受知識的情況。教學目標正確與否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教師要根據歷史課程標準確立教學目標,教學目標要符合所教學的年段要求,在教學目標下課堂教學中的知識重點要突出,難點要分散在課堂教學的環節中。課后反思要做到細致、縝密,像過電影一樣,不落掉每個鏡頭,特別是大部分學生感到疑難的地方要仔細分析。
總之,要想搞好歷史課的有效教學,教師應努力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讓學生在愉悅環境中快樂學習。教師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教學,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學習和探究的伙伴,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