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遇到啟而不發的尷尬,筆者在平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嘗試了形散神聚的閱讀教學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試將自己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加以整理,與大家交流。
【關鍵詞】語文閱讀教學 形散神聚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103-01
為人師者,可能都經歷過在教學過程中啟而不發的尷尬。其實原因不全在學生,更多的應從教者自身的角度去找。學生本來都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教師要做的是怎樣激活他們強大的潛能,而捉筆代刀、強輸硬灌只能造就教學施工的豆腐渣工程。筆者在平常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嘗試了形散神聚的閱讀教學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試將自己在小語閱讀教學中的一些體會加以整理,與大家交流。
一 找準發散點,構建充滿活力的課堂
“形散”,就是在閱讀教學中,留給學生足夠的自由空間,以靈活多變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動起來,積極參與教學雙邊活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在閱讀教學中,找準教學的發散點,就是給學生的思維裝上了發動機,會使整個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以關鍵詞句為發散點
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要言不煩,啟發幾句,讓學生自己去體會領略,自必使學生大有受益。我在教學《養花》一文時,便抓住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勞動,又長見識,如針對“養花”中的樂趣一句,聯系上下文讓學生展開討論:養花的樂趣是什么?為什么老舍先生這樣講?你對這句話有什么理解?這樣,既節約了時間,學生對課文的鉆研也更加深入,理解勞動創造美這樣的含義也不再困難。其實,在許多課文中,都有這樣一些關鍵詞句,教師不妨借此以點帶(帶動)面,往往省時省力。
2.以教材當中的矛盾為發散點
語文教材中,有些內容看似矛盾,實則統一。以此作為發散點,能有效調動學生思維,引發學生認識分歧,先異而后同,這樣自然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火燒云》一課最后一段寫道:天空里又像這個又像那個,其實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表面看來,有些矛盾,到底像還是不像?怎么連作者也說不清了呢?由此讓學生讀課文,展開討論。當學生細讀了課文后便會知道,這正是火燒云顏色和形狀變化極快給人們的真切感受。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不勝枚舉。由于我經常以此作為發散點,學生也較適應,遇到這樣的情況,總會自覺深讀課文,盡力發現統一之處,偶有分歧,也會辯論得熱火朝天。課堂活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活了。
3.以學生獨特的感受作為發散點
對同樣的文章,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情感體驗。教師應尊重學生的體驗,以此作為發散點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可愛的草塘》的教學中,讓學生談談自己覺得草塘什么地方最可愛,為什么?并由此展開,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自主學習最喜歡的段落,教學進程隨機調控,學生樂學,教師也教得輕松。
4.以學生的質疑為發散點
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會產生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挑選此類問題作為發散點,可以有效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教學《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一文時,有學生質疑:既然拉纖很苦、很累,為什么這些纖夫還要拉呢?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教師將這個問題拋給全班同學,進而引導發散:仔細看圖,讀課文,纖夫們愿意拉嗎?為什么?既然不愿意拉,為什么還要拉?如此發散,學生對課文的思想感情也就理解得更加深刻。
二 把握重難點,構建目標明確的課堂
1.明確目標,及時調控
由于語文教學過程具有多因性和動態性的特點,使在發散的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要面對多變且不可預知的教學進程,這便需要教師明確目標,排除干擾,及時調控,方能收到好的效果。
2.前后關聯,螺旋推進
教學目標的達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學進程間的銜接、照應和滲透,需要反復與提高。在引導學生發散的時候,尤其要注意這一點。在《草船借箭》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發散點:(1)商議造箭;(2)相約取箭;(3)草船受箭。本來是同一件事,課文中為什么要用上這些不同的詞?而標題卻又是草船借箭呢?學生通過讀課文,討論得知:造用真實材料做;取已經做好;受是取箭的方式;借有借還需還,會還給誰呢?這樣,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也就很容易了。
在閱讀教學中,找準發散點,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的空間,也體現教師對教學目標和進程的整體調控,做到形散神聚,閱讀教學便會張弛有度,啟而博發。
參考文獻
[1]成曉輝.讀文教學過程的控制策略[J].湖南教育,1998(5)
[2]黃桂林.試談閱讀教學中的陷阱式提問[J].遼寧教育,1997(12)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