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習是學生在老師上課前的預先準備學習的過程,預習程度直接影響到一節課的授課效果,因此,在課前指導學生做好預習至關重要。
一 制訂題簽,把預習問題層次化
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不同層次的題簽,分配預習任務,基礎稍差的學生,讓他們在預習中掃清字詞障礙,碰到不認識的字,借助工具書或請教他人。然后勾畫不理解的詞語句子,教會他們如何利用參考材料,讓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查找資料。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讓他們梳理文章內容,深入思考其內涵,尋找不理解之處,對課文質疑。俗語說:學貴有疑,學貴生疑。發明千千萬,起步在一問。問題是成功的一半,質疑是創新的開始。因此學生的思考來源于教師問題的設問,所以要提出能引導學生思考的問題。反之,學生不動腦筋,人云亦云,就不能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
問題設置具有思考價值,在預習過程中重點指導質疑這一環節,拓寬學生思路,使學生逐步養成敢問、善問、會問的習慣。質疑和思考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思考又帶動學生對不懂的問題質疑,學生通過思考真正體會文章的思想、作者的寫作藝術等,同時對這些內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培養學生在自主預習的情況下思考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會積極主動地去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在預習中產生了主動學習的動力,為在課堂上深入學習做好了準備。如我在講《陋室銘》一課時,任務學習共設置四個,分別是文學常識積累、讀課文、譯文、背景材料了解,課堂反饋上,我收到了極好的效果,不僅節省了時間,學生也感受到了自我解決問題的快樂,尤其在課文朗讀上,不僅沒有錯別字,而且能抑揚頓挫,讀出了語氣的輕重緩急,通過語氣的變化表現了作者的情感。我在這節語文課上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達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 在預習指導中教會學生積累
語文素養的形成不是在一瞬間,而是在于長期的積累。“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學生在課前的預習中會查閱大量資料,在閱讀中會遇到許多華美的篇章,但是這些美文在文學作品中只是滄海一粟,教師不可能引領學生讀遍這些精彩篇章,所以要教會學生積累的方法。讓他們在讀中積累語言,他們手中有許多短小精悍語言優美的文章,讓他們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在此基礎上擴大閱讀量,根據他們的不同程度,推薦不同作品,尤其一些名著中的精彩場面讓他們大量積累、消化、理解、吸收、運用。如我在講走近四季作文時,學生選材夏雨描寫卻不夠生動,我推薦讀老舍作品《駱駝祥子》中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一段描寫,讀后積累一下老舍這段精彩的語言描寫,并從修辭和動詞的使用上了解作家的語言魅力,嘗試仿寫練習。積累的另一種好辦法是“海量閱讀”,在預習中遇到的你喜歡的作品,就盡可能去讀,我認為大量閱讀的直接結果就是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現力、閱讀量的增長,促進了學生對文字的熟悉、了解、掌握和運用。學生在“海量閱讀”中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逐漸形成了良好的語文素養,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越來越熟練,越來越準確。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督促學生積累名言、警句、美文段落,背誦一些好詞好句。《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多讀善思的同時重視語文材料的積累,發展思維。因此在課前指導學生預習時盡可能根據課文特點擴充知識面,加大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讓學生在積累中提高語文素養。
三 在預習指導中教會學生做筆記
在預習、積累的環節中要做好筆記。古人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強調了動筆的重要性,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會做筆記的學生,成績往往較好。我通過預習指導,把課前應預習的內容以作業的形式寫在預習筆記上,課前預習這一環節不可缺的就是預習筆記。在學法中逐步指導在預習筆記中應記什么,如何記。生字詞阻礙學生在課堂上對文章的分析,我讓他們利用工具書把生字找出來并注上拼音,記在本子上,翻閱時每課生字一目了然,處理好生字詞后,再要求學生對文章整體感知。有些詞語學生很熟,選取好的讓學生運用,就是用這個詞造句或創設情境,用到喜歡的詞。在預習過程中,學生因為查閱資料積累了知識,摘抄筆記又恰到好處地對記憶力進行了一次補充。這種摘抄筆記會隨著學生視野的擴大,內容逐漸豐富起來,由預習過程中的摘抄變成積累。在這個過程學生是最容易放棄的,因為升入中學,學習的科目多了起來,學習也變得緊張起來,這時老師就要定期檢查預習,督促學生堅持做預習筆記,鼓勵學生要知學問難、點滴積累,萬萬不可一曝十寒。另外也建立小組檢查機制,每天檢查,堅持每天十分鐘背誦,一學期下來學生自然就養成了習慣。隨著學生積累資料的增多,他們在預習過程中所做的筆記內容逐漸豐富起來,不再是單純的預習本,而變成了積累本,學生積累的資料多了,有興趣了就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做。學生在課前自覺預習長期堅持下來就形成了一種習慣,一種模式。
總之,如何根據學生的不同差異,根據教材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預習,有層次地設計預習任務,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中預習,真心喜歡預習,踏踏實實預習而不是應付,我們就應不斷探究,讓精彩的教學從預習開始。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