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了翅膀。”可是,面對升學的壓力,我們不禁要問,課外閱讀是否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答案是否定的。“華羅庚數學邀請賽”金獎獲得者陸昱在回答什么是他成功的秘訣時說:“我只是在課堂知識掌握的情況下多看些課外書籍,什么知識性的、趣味性的都看。”可見,有益的課外閱讀會讓你在語文、數學等方面出類拔萃。不僅如此,課外閱讀也會讓人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本領。讀一讀《文化苦旅》,你會知道,中國的西北有一片神圣的大漠,大漠之中有一處古老的文明遺址叫敦煌,有一眼美麗的湖水叫月牙泉;再讀一讀《人類的藝術》,從古埃及到意大利,從古代到現代,那么多美麗的藝術在你的心靈掠過,你走過了整個人類史……所以說,課外閱讀不僅能鞏固課內所得,還可以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的深度與廣度。“以讀為本,由讀生疑,由讀求悟,由讀生情”是這一訓練方法的指導思想。這一訓練方法強調的以讀為本,是對傳統的講讀式教學方法的更新。“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隨著新課標的不斷深入發展,在課堂中,老師應把閱讀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深入思考,讓他們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抒情,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角。
一 精心設計導語,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俗話說: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就如遇到了一頓美餐,讓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樣的道理,一段好的導語,能引起學生閱讀的極大興趣。小學生對什么事物都懷有一種好奇心,有一種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求知欲,我就抓住他們的這種心理,精心設計閱讀課文的導語,積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 創設意境,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適當地給學生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我在每節課之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如優美的散文、古詩配以樂器、圖畫。記敘文配以課本劇,說明文設置電動課件等。這樣一來,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復讀課文,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三 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教授,就像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然會產生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學生理解課文之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講讀課文時我只引導學生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學生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讀出含義。閱讀課文時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四 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導
閱讀僅停留在學生的自悟自得上是遠遠不夠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心咀嚼課文中的語言,讓他們動腦,經常比較、揣摩,養成習慣”。學生的水平畢竟有限,教師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有重點、有目的地給予點撥、引導。引導他們細細品味好詞佳句的絕妙之處,揣摩布局謀篇、立意構思的獨到之處,深入探究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當然教師的點撥應以學生的讀為根本,以學生本身的領悟為主。教師的“點”必須“點”在關鍵之處,“撥”必須“撥”在疑難之處,無疑而“點”則不如不“點”。
五 自讀中感知,講究量
許多教師往往只重視中間的精讀領悟階段,而忽視了自讀感知和誦讀表達這兩個階段,殊不知,自讀感知階段是基礎,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在學生對課文還不熟悉的情況下就對課文進行條分縷析,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自然是支離破碎的,缺少整體的把握和自身的感悟。同樣沒有最后的誦讀表達階段,學生對課文的這種零碎的理解就難于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教師在重視點撥、指導的同時,更應重視多給學生自由閱讀的機會,讓學生親自去感知體味。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本身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師在引領的同時,也應注重自讀感知階段學生的自悟自得和誦讀表達階段學生情感的表達和提升。
小學語文閱讀的教學,只有抓住以讀為主線,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才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才能更好地進入小學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我們提倡廣泛閱讀,是因為語文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語文素質、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而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提高離不開廣泛閱讀。所以,解決了閱讀程度的問題,就提高了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也就是學好語文。閱讀一本好書好似乘坐一艘小船,帶領我們駛向知識的彼岸,閱讀一本好就書如同提著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閱讀一本好書又像和一位知心朋友促膝談心,使我們常常若有所悟。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