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注重創新的時代,是一個以人為中心,注重個性和多樣化的時代,是一個開放的國際化影響的時代……全球化的人才競爭對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未來的人才培養將以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為特征,這既是新世紀我國教育改革的態勢,也是世界教育發展的共同目標。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默默無言地聽;或是簡單機械的一問一答。課堂氣氛沉寂,學生們在教師設計好的軌道上規規矩矩地思考,其活躍的思維和豐富的情感難以得到發揮。語文課毫無新意,學生對其缺乏興趣,更別提掌握文章內容了。學生在課堂里處于被動旁觀的位置,不能積極主動地與老師配合,自覺地興味盎然地投入到語文訓練的活動中。如何才能在課堂上創新,使學生有所感、有所得呢?正如《新課標》指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
一 調動學生的創新積極性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連上課都不敢回答老師的提問,那他還談什么與人交際呢?老師是要傳授學生知識的,但更重要的是成為學生生活和精神上的導師,今天我們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老師應脫去神圣的外衣,走下講臺,使學生走上講壇,針對這一現狀,我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提一些簡單的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不管是否正確,先大加表揚,確立他們的自信心,然后再指出正誤,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問不同的學生不同難易的問題,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上課前要求學生把問題寫在小黑板上,先讓大家在課堂上自己解決,教師再進行指導。隨時捕捉學生的亮點,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共同探討,如此,課堂氣氛豈有不熱之勢。蘇霍姆林斯基說:當你說學生好時,他才會好起來。真誠的贊美是一劑良藥,能夠愈合因為犯錯誤而引發的心靈創傷和悔恨。教師只有真正愛學生,才會得到學生的信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發現并激發學生的潛能。他還說: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熱愛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和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不忘自己也曾是孩子。
二 課堂教學靈活多變
如何改變陳舊的教學結構,根據教材,教師自身的特長和學生不同層次的情況,靈活地設計能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環節,讓他們學得新鮮有趣,興致盎然。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的:(1)開展多媒體教學。很多文章如戲劇、寫景散文。僅靠老師上課講述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教學李健吾先生的《雨中登泰山》時,許多學生從未去過泰山,沒有一點感性認識,這時候若僅靠老師講述,學生根本無法理解,于是我找了一個泰山的風景錄像進行播放,讓學生先通過影像對泰山有一個初步了解,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學生隨著錄像里的導游游覽了五岳之首,既省時省力,又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詩歌部分時,我找一些配樂朗誦,在悠揚的配樂朗讀中,學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著讀起來,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自然掌握了朗讀要素。(2)建立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可以通過討論用集體智慧來解決問題。同時還經常展開小組之間的競賽,對一貫表現突出的小組進行嘉獎。如給小組各成員給予“優”的獎勵。一單元累積十個優,平時成績可獲得相應的加分。同時對每學期表現突出的十位同學進行物質鼓勵,以此促進學生的積極性。(3)改收作業為收難題,改教師問為學生問,在上課時用投影儀將難題顯示出來,要求大家和我一起回答。因為有學習小組的積極表現,課堂氣氛越來越活躍,很多問題迎刃而解,學生也很容易就接受了。(4)要求學生加強閱讀,學會記讀書筆記。我為他們推薦了一些書目,讓學生在閱讀課或者在課外時間閱讀。閱讀課上我教會學生讀書方法,并經常性的開展讀書交流,互相評價,當然,老師自然也要以身作則,把自己的讀書筆記和學生進行交流。(5)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鼓勵學生多看《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電視節目,多參加社會活動,不要死讀書、讀死書。
三 要重視基礎知識
人的創新能力從哪里來呢?我想:首先應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創新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一般來說,一個人的知識面越廣,知識越多,其創造性思維就越活躍,創造力就越強。因此教師更應重視基礎知識的累積。當然,如果教師沒有充實的教學內容、良好的教學組織能力和靈敏的教學機智、靈活的教學方法是無法成功地進行教學活動的。新課程強調基礎教育要滿足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改變過去片面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相信創新一定能給今天的教育帶來全新的變化,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是對傳統的完全拋棄,而應是批判地繼承。課堂改革也不例外,老師應該吃透全優課堂的理論精髓,把傳統的方法加以優化,滲透新的元素,與時代合拍,順應教改的潮流,課堂便會煥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創建小語課堂創新教育環境的實質,就是從根本上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在這樣的關系中,讓學生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寬容、親情與關愛,同時受到激勵、鞭策、鼓舞、感化、召喚、指導和建議,形成積極的、豐富的人生態度與情感體驗。
〔責任編輯:肖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