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與“學”的方式都要改變,本文圍繞探究性學習方法,從教師和學生出發,談一些看法。
【關鍵詞】小學數學 探究性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130-02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觀強調,教學是師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科領域內或現實生活情境中選取某個問題作為實破點,通過質疑、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分析研討、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等探究學習活動,獲得知識,激發興趣,掌握程序與方法。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和學生都需要改變以往“填鴨式”、“滿堂灌”、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時多從學生的興趣和日常生活出發,用學生易于接受并有濃厚興趣的方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以一種探究式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積極地開展教學。本文將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談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教學的方法。
一 學生方面
1.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是人全面發展的需要。自主學習是一種學生把自己置于主人地位上的學習模式,這樣學習也就變成自己自覺自愿的事了。數學文化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數學知識本身,還體現在其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明上。我們都知道,要想學好一個本領,首先要對其有充分的了解,從而才能對其產生一定的好奇和興趣,而不是走進學校,老師將數學知識強加給學生。因此,老師可建議學生借閱一些有關數學史、數學小故事、數學名人軼事方面的書籍,在閑暇時間擴充課外知識的同時,對數學產生熱愛,從而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
2.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相對于其他科目來說,比較困難和枯燥。處于這一階段的小學生,正處在具體思維、形象思維發展的主要階段,其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緩慢,他們對枯燥的數學知識接受和理解起來較困難,再加上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老師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使學生喪失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無從談起。因此,在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我們可以結合數學知識的規律特點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有效地利用多種教學工具輔助教學,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數學。
3.培養合作學習的意識
合作學習既是幫助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的催化劑,又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激情的興奮劑。在問題的探究上,學生的個體獨立探究很重要,但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同樣重要。要通過相互間的討論與分析,進而揭示所學知識的規律,并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這樣的合作交流,能讓學生學會如何相互幫助,在學習上達到互補,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也提高了個體的表現和交往能力。合作學習是老師將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使他們有機會合作解決問題,共同提高。小學生在參與探究性學習時,其對數學知識的獲取,如概念的形成、法則的推演、公式的推導等一些數學問題所產生的猜想,往往不是邏輯上的演繹論證,而是依靠觀察和實驗。合作學習,能為觀察和實驗提供可能與保證,如對某一數學問題的驗證與推導,可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大家一起查閱資料,搜尋解題公式,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更調動了學生全員參與的學習積極性。
二 教師方面
1.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是探究性學習活動的第一個階段。所謂“創設情境”,是指將相關數學問題放入特定的情境(一般指具體的社會文化環境或實踐活動)中,并在這一特定情境下說明這些問題的緣由,最后對情境下的相關數學知識加以提煉、總結,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進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對數學探究的興趣和信心,讓他們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經驗,在教學中加入一些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對枯燥的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的補充和調節,能解決數學的抽象性與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
如在教學四年級“小數的加減法”時,創設情境:如果今天讓你來當家,和家人一起去買一些生活用品,你能解決涉及到的數學問題嗎?教師逐一在黑板上貼出一些生活用品的圖片,然后說:“你能根據老師給的提示猜出這幾種電器的價格嗎?如在購買了標價為560元的電飯煲時,收銀員在收過你付出的600元后,應找回多少錢?”這樣看似隨意而常見的生活場景再現,不僅能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拉近了生活與學習、老師與同學的關系,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習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見于問。有了問題,就能激發探究的欲望。新課程改革明確指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學習方式。把學習變成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因此,讓學生形成主動提問的態度顯得至關重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時候都是老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樣的問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對數學問題的主動思考。實踐證明:只有通過自身努力而獲得的成果,才能擁有較長的時間,才會把握得牢固。課堂上要留給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鼓勵他們積極提問,在學生回答完后,無論對錯,老師都要對學生的提問勇氣給予表揚。慢慢地,這種主動提問的氛圍將會在班級內部形成,無時無刻不感染著身在其中的同學們,使其形成主動提問的習慣,從而為今后更好地學習打下“善問”的基石。
3.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建立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不僅能拉近師生間的距離,而且能產生濃厚的探討氛圍,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輕松,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也才能真正地成為學習的主人,無拘無束、專心致志地去探究、合作、交流。作為教師,我們必須放下架子,擺正自己在教育教學中的位置,學會“蹲下來跟學生說話”,走入學生們的情感世界,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學生。另外,學生尚未成年,是非觀念還未完全成熟,在學習上難免犯錯誤、遇挫折。教師必須最大限度地理解、包容學生。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教師應熱情地伸出雙手,敞開溫暖的懷抱,用愛去關心、教育他,這樣才能保障探究性學習有效開展。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樂趣還給學生、把和諧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的基礎上,愛學、好學,善于交流與合作;讓教師在創設趣味橫生的教學情境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主動提問的習慣,與學生牽手建立起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要讓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活動貫穿始終,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導向,以合作交流為過程,以共同探索為目的,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