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有效教學方法的篩選過程出發,結合高中生物實驗課程的特點,在教學活動開展前選擇相對有效的教學方法,為一線教師提供教學方法選擇的方法論指導,從而切實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教學 生物實驗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136-02
實驗作為生物課程的內容和方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自己的特點。它是根據生物課程的目標、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教學條件等諸多因素,有目的地安排、設計一些類似生物科學實驗模式、程序,在較短的規定時間內進行實驗設計或操作,達到實驗目的要求的教學實踐活動。
在進行實驗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學內容的展示是達成預定教學目標的關鍵,而適當的教學方法配合教學內容,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有效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那么,如何在實驗教學準備階段確定有效的教學方法,成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研究的重點之一。
一 有效教學方法的篩選過程概述
有效教學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和范式,它是一個隨著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變化和學生發展變化影響的動態概念。綜合吸納以往的研究結果,宋秋前認為,有效教學是師生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最優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上獲得整合、協調、可持續的進步和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教學活動。
從上述概念的敘述中不難看出,有效教學的評價標準是學生的有效學習,其核心是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是否有效,關鍵是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看有多少學生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有效學習,通過哪些教學方法使學生取得進步和發展,引發了學生繼續學習的愿望;教學是既要考察教學目標的合理有效性及其實現程度,也要看這種目標的實現是怎樣達成的。
二 有效教學方法篩選的途徑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將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課程的基本理念,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生物實驗是科學探究的重要載體,所以對實驗教學方法選擇成為本文研究的重心,筆者擬從以下三種途徑來篩選有效的實驗教學方法:
1.理論分析
由于有效教學理論研究者所持有的哲學思想、教育理念以及所依據的學習理論等諸多方面的不同,研究有效教學的角度、方式、側重點等也有所不同,得到的結論也不一致。但總的來說,支撐有效教學理念的理論體系主要包含兩個:(1)研究教師引導、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行為的教學理論。如美國的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理論,布魯納的認知教學理論,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理論,前蘇聯的贊科夫的“小學教學新體系”,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保加利亞的洛扎諾夫的“暗示教學”,德國的瓦根舍因等人的“范例教學”等;(2)描述或說明人和動物學習的性質和影響學習的因素的學習理論。主要有桑代克的聯結主義,赫爾的系統行為主義理論,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以及格斯里的鄰近條件反射,維特海默、考夫卡、科勒為創始人的格式塔理論,勒溫的場論,布魯納和奧蘇泊爾的認知結構論,托爾曼的符號學習理論中已有聯結主義和認知理論的因素,加涅的積累學習論,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多元智能理論等。
這需要教師將外授的各種教學理論及學習理論內化為教師自己的品格,進而針對教學內容篩選出適合的教學方法。
2.現實性分析
在理論分析基礎上,要進一步考察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學情分析。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他們的認知水平、學習動機以及歸因特點,他們的活動熱情的高低、活動能力的大小以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強弱都影響著教學活動的成敗。
第二,教師因素分析。教師自身在專業知識、心理性格和興趣愛好方面的優勢。目前,教師清晰性也是關乎教學有效性的重要變量,它與學生的認知學習、情感學習,學生對教師的評價以及教師信譽度等結果變量之間存在著正相關。
第三,學習資源分析。(1)根據所在學校的地域以及多種途徑了解校內外學習資源的分布;(2)根據學科特性確定哪些是生物學實驗可利用的學習資源,特別注意人力資源的分析;(3)在學生自行開發學習資源時,教師可提出供學生參考的意見,還需對所在學校對生物實驗的重視程度作分析。另外,家長專長、業余愛好、態度方面也是需分析的因素之一。
劣勢分析:生物學研究性學習活動自始至終都面臨著困難,學習方式的變革會使一部分學生在開始時不適應。有的學生膽怯,不敢接觸社會;有的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挫折之后心灰意冷;有的學生只關心學業成績,缺乏活動熱情;有的學生習慣競爭,不適應團隊合作等,教師必須對可能出現的困難做出充分的估計,找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3.調查分析
以理論和現實作為基礎,依據執教教師的習慣和學生情況,借助調查工具(或問卷、訪談,或課堂觀察),選擇學生認同的教學方法。值得注意的是,直接將篩選后的教學方法列出供學生選擇,是不可取的,學生對這些教學方法并不理解,很難做出適當的選擇及設置一系列的問題。
以上三個步驟并不是獨立的,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本文只是提供一種方法論的指導,幫助教師靈活運用選擇相對有效的教學方法,將其運用于生物實驗課的課堂。
三 總結
生物實驗是對學生進行科學認識過程、科學方法和科學技能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重視對實驗教學方法的選擇,有利于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和實驗技能以及實驗能力,達成教學的三維目標,切實增強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有效教學方法的篩選過程作為一種教學方法選擇的模式,只是筆者的初步設想,還存在著諸多的不足,還需要逐步修正與完善,才能更好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參考文獻
[1]余自強.生物課程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王維榮、高艷賀.教師清晰性:有效教學的關鍵——美國關于教師溝通行為的量化研究[J].教育科學,2010(6):69~7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