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成功的教學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是強制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第一動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功的先導。興趣與智能相比,興趣更為重要,尤其對初中生來說,教師的任務不在于教他們多少知識,而是應該激發、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一名數學老師來說,這一點尤為重要。數學是一門理論性、邏輯性較強的學科,靈活性很大,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一定的興趣,那么對知識的掌握就不會做到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通過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實際教學中,教者不僅是一位講解員,也是一位導演,要精心安排每一節課,使學生時時處于輕松愉快,躍躍欲試的學習狀態中,對此,筆者做了以下幾點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巧妙導入新課,引發學生的興趣
如何導入新課,也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若能巧妙的引入新課,既能提高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啟迪學生智慧,引發學生思維,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課堂效果。例如我在講“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在課前準備),利用幻燈熒屏展現出了一幢美麗漂亮的房子,我說:“同學們,這是我們班一位有創造才能的設計人才設計的一幢別墅,但在設計過程中,這位同學卻遇到了一個難題,建房的主人要求這所房子的人字架是一個等腰三角形,并且頂角為108°,那么這個等腰三角形底角為多少度時,才能滿足要求?大家想不想幫他解決難題呢?誰來當這個‘設計師’呢?”這時全班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來,我趁機說:“大家來認真學好這節課,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你們就可以當這個‘小小設計師’了”。這樣引入新課,學生們每個都思維活躍,產生了極高的學習興趣,因而這一節課學生們學得積極主動,動腦、動口、動手,氣氛活躍,理解得快,運用靈活,從而品嘗到了參與和獲取知識的樂趣以及獲得成功的喜悅,這就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成功后的極大滿足,學起來也就會輕松許多,也不會感到枯燥無味。
二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
要培養學生的興趣,首先就要使學生對教材感興趣,而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教師要對教材內容深刻挖掘和理解,進而精心組織教學形式及內容,課堂上及時抓住時機,激發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樂趣,進而調動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提高學習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設問質疑,創造問題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對教材前后知識融會貫通這一教學手段顯得必不可少。
三 精心設計習題鞏固,引發學生興趣
在設計習題時,強調知識基礎和能力基礎,注意練習內容的系列化、層次化,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選取適量的練習題,分層次進行練習,還要處理好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關系。在訓練中為學生創造積極思考的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思考是一種愉快,促使學生在探索中激起興趣,從中尋找樂趣,同時使學生的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提高。
多數學生在探索中把(x+y)與(a-b)看成一個字母或一個因式運用上述規律順利得出答案,這樣學生既發現規律又運用規律,真正實現舉一反三。經過這樣層層深入,學生輕松地上了各級臺階,反應快的學生一馬當先,反應慢的學生積極追趕,競賽中充滿了樂趣,提高了興趣。
心理學研究指出,濃厚的興趣能最佳地接收教學信息,能有效地誘發學習動機,促使學生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能在繁重刻苦的過程中抑制疲勞,產生愉快的情緒,愛因斯坦曾說:“熱愛是最好的老師。”我在數學教學中,盡量遵循思維規律,設法創設發展數學思維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容易融入問題的情境、進入角色,順利地排解思維障礙,根據學生的年齡、興趣、愛好設計教學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