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人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根據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以下幾點方法,以期對提高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精心上好第一節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新課開始時,學生受好奇心驅使,學習勁頭較足,教師必需不失時機地抓住這種好奇心,使其轉化為真正的求知欲,因而必需重視新課的引入。新課的引入方法很多,可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如實驗引入。初中生的學習興趣多數是受直接興趣的影響,而實驗最容易使學生產生直接興趣。如講“大氣壓強”一節,教師先做一個“杯水倒置”的實驗,手中拿一個盛滿水的水杯,問“我如果把水杯倒過來,水會流出來嗎?”學生肯定地說:“會”,然后在杯口蓋上一張硬紙片,把水杯倒過來,當學生看到水一點也沒流出,與自己作出的判斷截然相反時,則會驚訝萬分,濃厚的興趣油然而生。
二 做好書上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在做“液體的浮力跟液體的密度有關”時,可以讓一個學生拿一個雞蛋先放到清水杯里,學生們觀察到這個雞蛋在水里是往下沉的。再叫另一位學生往清水杯里加鹽,隨著加鹽量的增加,大家會發現雞蛋慢慢往上升起。然后老師問:“雞蛋為什么會升起來呢?”話音沒下,學生們就異口同聲地說:“密度變大了。”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掌握到液體的浮力跟液體的密度有關這個規律了。又如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積因素有關”,人們拿著雞蛋的時候都小心謹慎的,但如果將雞蛋握在手中即使用較大的勁也壓不壞。在演示時,可以叫一位力氣較大的同學來完成,讓學生覺得實驗的真實性。再解釋其中的道理是因為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大,壓強越小。再如在做“大氣壓到底有多大”演示實驗時,老師拿出馬德堡半球實驗模型,讓三個大個子學生一起完成這個實驗,兩人各拿住半球拉手處,一人在用抽氣機抽氣,抽完后,關上進氣門栓,讓這兩個大個子學生用力拉,全班同學分兩組喊加油鼓勁,任兩位學生怎樣拉都拉不開這兩個半球。然后老師通過氣門栓放入一點空氣后,再讓學生拉,隨著“嘣”的一聲響,馬德堡半球實驗模型被拉開了,整個教室的學習氣氛立即活躍了起來。通過學生真正參與物理演示實驗的教學,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大大增強。
對于學生分組探究實驗更應該認真對待,讓學生親自參與,親自動手,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如在教學“串并聯電路連接”時學生就很感興趣。老師在演示的時候,學生很認真地在觀察,如果讓他們自己去連接電路,則會有很高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講解后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實驗。特別是女學生連接好電路后閉合開關,發現兩盞燈亮時,高興得大叫起來:我們成功啦。如在研究“凸透鏡成像的特點”時,一些老師總是先總結透鏡成像的特點,再讓學生做實驗,這樣帶著結論完成實驗不利于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可調整一下,先讓學生完成實驗,再和老師一起總結,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探究能力,也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利用多媒體,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計算機的運用,給物理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因為多媒體計算機具有生動形象的直觀性、不受時空限制的再現性、運動變化的易控性和模擬性、色彩鮮艷的啟發性以及及時反饋等多種功能。在物理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計算機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內容豐富的感性材料,展現各種物理現象和物理實驗過程,從而突出和強化了初中物理教學的觀察與實驗機制。
四 利用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物理是研究物體的道理的,這種道理又普遍包含在日常生活中,因此,可借生活中的實例來教學。如教學:“摩擦”時,可先問“穿舊鞋為何比新鞋容易滑倒?”講“壓強”時,可先舉“寬書包帶比窄書包帶背在身上舒服”等事例。實踐證明,用這些為學生所熟悉的事例引入新課,學生感到自然、親切,不但能喚起對有關感性知識的回憶,而且可使他們積極思維,較容易理解所學的概念和規律。
五 借助課本中的名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結合本學科課本內容,向學生介紹一些大科學家學習的曲折經歷,如愛迪生曾被學校老師認為很笨,智力低下,不是讀書的料,他在班上讀書不到三個月就被學校老師退學,他失學后通過自學最終成了發明大王。愛因斯坦讀小學時很多功課成績都很糟糕,但經過不懈的努力,他最后終于成功了。還有牛頓,他很聰明,但在學校時卻是個散漫的學生,并沒引起老師太大的注意。他們的學習都是經歷了曲折和失敗的,所以,不管任何人在學習過程中都會遇到曲折,關鍵是要有百折不撓的精神,要想成功是要付出艱辛努力的。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多種方法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學生對物理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以積極的態度去學習,教學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