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班規不僅要約束學生的行為,也要約束班主任的言行舉止。本文從《班規》入手討論了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班規》 班主任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153-02
《中國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①中有一則特級教師李鎮西“受罰”的有趣故事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說的是李鎮西老師出差回到學校,班里學生根據《班規》對班主任進行一次信任投票。《班規》指出信任票未獲半數的,班主任罰獨自打掃教室一次,連續兩次未獲半數的由班長向校長寫投訴信。李鎮西老師在收到評議后利用語文課時間對評議進行了分析,做了自我肯定以及自我批評。案例中李老師不折不扣地執行《班規》,巧妙地將“平等、民主”理念深入班級學生的內心,也約束了班主任的言行舉止,促進了班主任的成長。本文結合李鎮西教師的案例,對《班規》進行了解讀和理性的反思。
一 《班規》制定要有堅實的“群眾”基礎
學生的成長過程也是個體意識形成的初級階段,人本、民主意識逐漸增強,十分渴望發出自己的聲音。所以符合學生的“口味”,同時又能有一定的“度”的規章約定可以調動學生維護、愛護班集體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思想,增強學生集體的凝聚力。然而,接納并非全盤吸收,師生還得討論,并將建議進行篩選,剔除不利于班級建設的東西。這樣建設出來的規定就有了堅實的“群眾”基礎,為今后的實踐奠定基礎。這其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對于學生而言,班規內容要側重于促進學生特長和能力的發揮,如某個學生組織能力很強,可以讓他組織班級的一項文體活動,為展示其組織能力或其他方面的才能提供平臺,滿足他張弛個性的愿望。其次,對于班主任而言,《班規》不僅僅約束學生的行為,還必須對班主任行為做出相應的規定。陶行知先生曾說:“學高為師,身正是范。”一份師生平等的班規,必須規定班主任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班主任和他們是平等的,這樣更能激發學生謹慎全面制定班規的信心和決心。案例中,李老師的行為讓學生感受到班主任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領導者而是班集體的一員,意識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班級是大家所共有,建設班級必須依靠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增強學生的主人翁精神。最后,對于學校工作而言,《班規》要服從于學校工作,要獲得學校的支持和幫助。班級工作是整個學校工作中的一個小部分,它不能獨立于整個學校工作之外,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與學校工作可能沖突的情況,避免讓班主任自己處于兩難的地步。
二 《班規》執行要有健全的監督機制
班級經過一定的程序民主制訂了班規以后,實際上也就交給了全班學生一把衡量言行好壞以及處理問題的標尺,他們自然會學著用這把標尺去度量什么行為應受獎勵,什么行為應受懲罰。如果僅憑班主任一人去監督,必然會有監督不到位的情況。畢竟班主任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很容易產生不公平,也就自然會讓學生產生抵觸的行為。這樣,《班規》實行的積極性受挫,嚴肅性也受到破壞,這一制度便也就成了一紙空文。所以,案例中李鎮西老師建立起廣泛的、責任到人的監督機制,賦予學生權力,激發每個學生所能,盡量使學生貢獻自己的能力,這樣《班規》就不流于形式,既維護了班規的嚴肅性,學生在接受《班規》約束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自律和自覺。還有在《班規》面前一視同仁,即使是班主任違“法”也必究的行為培養了學生勇于向教師挑戰的精神,也身體力行地教會學生從小理解和諧社會的平等意識和民主精神,增加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信任度,使班規為班級建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 《班規》落實需要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李鎮西老師優秀班級管理案例的剖析為處于教學前線的班主任們提供了深刻的教育教學思想和生動的教學方法的示范模型。強調了班主任要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要站在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高度去理解民主管理觀念,要求無論新老教師都要摒棄傳統的“師尊”,要與學生建立起新型的師生關系。
1.班主任應成為學生的平等對話者
作為新時代班主任,傳統的“師道尊嚴”的架子是要不得的。教師要拋棄絕對權威的角色形象,以平等的視角、交友的心態對待學生,以關愛呵護的情感為中心教育學生才能實現與學生的心靈溝通,才容易走進學生心田。所以,《班規》執行過程中首先就要求班主任做學生平等的對話者,這就需要班主任有平等的意識,學習、探究和真正開放的現代人心態。只有把學生視為活生生的人,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但是當學生犯錯或出現失誤時,班主任容易進入領導者的角色,進行“居高臨下”灌輸式教育。所以,《班規》在執行過程中更要求班主任學會傾聽、學會等待,多給學生一個解釋的機會,這也是給教師一個讓學生接受自己的機會。巴西著名教育家弗萊雷認為,只有建立在平等、恭謙、信賴的基礎上,師生雙方平等的對話關系才能實現。教育應為師生提供平等對話的平臺,教師不是以身份、職位的權力來震懾、控制學生,教師的權威來自于教師自身的修養、人格魅力以及其創造性勞動本身。“善于捕捉教育的契機,把教育者的思想融入日常的教育點滴里。要盡可能多一些敘事,少一些訓斥;多一些機制的對話,少一些蒼白的說教;放下教育者高高在上的師尊,視學生為主人;多一些蹲下,少一些叉腰的頤指氣使,堅持下來,努力用放大鏡來看待孩子們的哪怕是細微的優點,用教育者自身的智慧和愛心去點亮孩子們尚未熄滅的明燈”。
2.班主任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教師把學生造成什么人,自己應當是這種人。”因此,《班規》在執行過程中就要求班主任必須以身作則。班主任的地位在學生心目中是最至高無上的,班主任對學生的人格和意識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常說“言傳身教”,班主任不僅要用語言來教育學生,更要以規范的行為來影響學生。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寧也指出:“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一現象的態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所以一個教師必須時刻檢點自己,他應該感到,他的一舉一動都處在最嚴格的監督下,世界上任何一個人也沒有受著這樣嚴格的監督,孩子們的幾十雙眼睛盯著他,須知天地間再沒有什么東西,能比孩子們的眼睛更加精細、更加敏捷。”教師的道德修養、言行舉止是學生評判教師的重要標準之一,這說明要博得學生的歡迎,班主任必須強調自內而外的修身養性。同時要以身作則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有絲毫的馬虎和松懈。在《班規》面前,保持與學生的平等性,自身違“法”必究才能引導學生執“法”必嚴,才能保證《班規》的嚴肅性。所以說,班主任的言行是一種教育因素,是一種影響學生的教育力量,必須持之以恒、始終如一地維持在學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班主任在工作當中,一定不要忘記多學習他人,吸收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以提高自己。因為只有學習才能豐富自己的理想,才能使教師的生命閃爍著光芒,使自己真正達到幸福的境界。
注 釋
①管向群主編.中國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261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