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如何在聾班數學教學中實施實踐性作業,提出了作業設計的多樣性、層次性、創造性等三點做法。
【關鍵詞】數學 作業 聾班 多樣化 層次性 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7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159-01
長期以來,教師的課外作業形式十分單調,書面練習幾乎是唯一的形式;在內容上,拘泥于教材知識,機械而又封閉。這樣既使學生失去學習的熱情,又不利于解決數學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因此,課外作業應當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身心特點,多設計一些具有實踐性和靈活性的內容,促進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應用,從而獲得知識、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現結合筆者在聾班數學教學中的實踐與體會,略談如何設計與應用實踐性作業。
一 作業設計多樣性
作業的設計不是對知識的重復模仿和機械記憶,應當打破單一的書面作業形式,針對教學內容和聾生的身心特點,設計豐富多樣的作業形式,讓聾生產生作業練習的興趣,從而變被動應付任務為主動探索研究。
第一,設計趣味性作業。對缺乏學習自主性的聾生而言,枯燥繁瑣的作業更容易讓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聾生的生活實際和求趣的心理特征,挖掘“趣味”元素,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元、角、分”后,課堂作業設計一個名為“小超市”的練習情境,讓聾生扮演“小營業員”和“小顧客”的角色,用人民幣道具來“買東西”,學生在“問價買賣”的有趣情境中進一步認識了“元、角、分”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提高了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樣的作業活動使枯燥的計算變得有趣易懂,更激發了聾生多方面的感官體驗,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情境中鍛煉了學生全面參與學習的能力,還獲得快樂而難忘的生活體驗。
第二,設計生活化作業。數學來源于生活,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性作業,讓聾生把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大課堂中,從而提高聾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如在教學“厘米和米的認識”一課時,對思維能力尚處于具體形象階段的聾生來說,理解概念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教學長度概念后,可布置一道生活化的數學實踐題:量一量你身邊的物體長度,課桌的長、寬、高,課本的長、寬,黑板的長、寬,想一想它們應用什么長度單位,并記錄下來。通過這樣的生活化作業,不僅加深了他們對長度單位概念的理解,也使他們在實踐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而激發他們數學學習的樂趣。
第三,設計操作性作業。讓聾生動手操作,親身體驗構建數學知識結構體系物化和內化的橋梁的過程,這不僅促進他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是對數學技能和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的培養。因此,教師可以設計一些需要聾生動手操作的實踐性作業,如認識三角形邊的關系(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先讓各小組準備木條、鐵釘和錘子,合作動手制作一個任意三角形,完成后再展開,用兩邊的和與另外一條邊進行對比。通過實踐,不僅鞏固了他們對三角形邊的關系的認識,又培養了聾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二 作業設計層次性
由于聾生的身心存在一定障礙,聾生之間的知識和能力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如果用“一刀切”的方式,容易使成績好的聾生因作業簡單而厭學,成績差的則能力不足,以致打擊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長此下來,就會使聾生失去完成作業的樂趣。因此,教師應當從實際出發,針對聾生的個體差異性設計有層次性的作業,讓每位聾生都能參與到作業練習中,使不同層次的聾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如在教學“20以內數的認識”時,給成績最好的聾生布置了“比一比看誰快”的作業,讓他們進行競賽;給程度中等的聾生布置了課本上的鞏固練習題;對學習困難的聾生,則要求他們通過擺小棒、數手指等方法來完成基礎計算題。讓聾生根據不同的知識水平與能力完成不同層次的作業,使不同層次的聾生都能參與到學習當中,從而獲得不同的發展。
三 作業設計創造性
作業設計的創造性,是聾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教師可以適當布置一些創造性的作業,讓聾生在一定時間內進行充分思考和探索,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能力。
如在教學了應用題后,布置學生改編應用題:(1)“商店購進肥料300千克,賣出140千克,還剩幾分之幾?(2)商店購進肥料300千克,賣出140千克,賣出了幾分之幾?(3)商店購進肥料300千克,賣出140千克,剩余的比賣出的多幾分之幾?……通過一題多變的練習作業,誘導聾生的發散性創新思維,讓他們在改編各種不同應用題的過程中自由地展開創新思維活動,從而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向縱深處發展。
總之,教師應有意識地拓展聾生數學實踐的活動時空,擺脫數學作業的形式主義和機械繁瑣,設計貼近聾生生活的數學作業,使聾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數學、認識數學,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參考文獻
[1]祁紅霞、沈建嶺.淺談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J].小學教學參考:數學版,2011(3)
[2]范清蘭.淺談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J].新課程·小學,2011(3)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