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就聾幼兒不良行為習慣給出矯正的方法,即重視初次出現、物質強化、回避、樹立正確的行為標準、持之以恒。從而得出結論,幼兒的行為矯正需要長期的堅持,使行為問題從頻率、強度、持續的時間上慢慢地減少直至消失,肯定良好的行為并繼續保持才能建立新的良好行為。
【關鍵詞】聾幼兒 行為 習慣 矯正
【中圖分類號】G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6-0161-01
曾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青年因盜竊被關進了監獄,他提出想見他媽一面。見到他媽以后,他提出了一個非分的要求,想最后吃一口他媽媽的奶。他媽媽很爽快地答應了,沒想到他竟然把她媽媽的奶頭咬掉了,并說:“我能有今天,全是你從小嬌慣的結果。”
這個故事說明幼兒期的行為習慣影響未來的人生方向。習慣是什么?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良好的習慣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如保證健康的生活、衛生習慣,保證遵守社會公德的習慣,立足社會的自理自強習慣等,這些行為長期堅持,直至成為習慣性的行為。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讓聽障兒童成為自立、自強、自信、有成功感的人,并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幼兒缺乏生活經驗,認知能力有限,經常是非不分,對事物缺乏正確的道德判斷,自我控制能力較差,意志較薄弱,易受到不良傾向的誘惑而采取不符合道德標準的行為,易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因此,從小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對幼兒身心發展十分必要。然而,現中國多數家庭為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們不太重視道德品質教育,只重視孩子們智力的開發,在生活上無微不至的照顧,嬌生慣養,導致孩子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而聽障兒童家長更是覺得孩子可憐,便一味地遷就、溺愛,給予過分的關懷導致孩子任性、自私、不尊重別人、無理取鬧、攻擊他人甚至自殘,影響聽障兒童的康復訓練效果。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筆者認為矯正聾幼兒的不良習慣,首先應認清孩子產生不良行為習慣的原因及負面影響,明白矯正孩子不良行為的重要性,從而幫助孩子矯正這些行為習慣。
下面筆者就聾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矯正談談自己的淺見。
一 聾幼兒行為問題的產生
孔子曰:“人之初性本善”。不良的行為是一天天養成的,更多的行為是大人造成的。幼兒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模仿,大人的言行舉止每時每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行為是模仿學習得來的。
二 重視初次出現的不良行為
認真對待孩子第一次不良行為,應該非常嚴肅地制止,同時給予小小懲戒,如讓他獨自站在一邊或大家不理睬他一段時間,然后再次認真地告訴他這樣做為什么不好,應怎樣做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孩子的不良行為第一次就被及時責罰,即使以后再次出現,稍作勸阻孩子就聽從了。但遺憾的是很多家長抱以“孩子還小不懂事,現在講沒用”的態度,錯過了第一次最佳教育機會,導致以后的矯正困難重重。
三 物質強化與精神鼓勵
對攻擊性行為嚴重的幼兒,批評得越多越容易造成他的對立情緒,相反地,他做了一件好事,應立即表揚,給予鼓勵。如獎勵孩子喜歡的小食品、小貼畫、小印章、小紅花等,還可以給予擁抱、親吻、口語上的稱贊。這樣做有利于幼兒行為的正強化。
四 角色模仿
通過講故事、表演童話劇、看動畫片等形式,為幼兒樹立榜樣,讓他們去模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隨機教育。當不良行為習慣出現時,要隨時用故事中的正面形象去教育聾幼兒。
五 回避視覺不被理睬
心理學上又稱愛的剝奪。如孩子有罵人現象時,就應采取相應措施,如不許周圍人理睬他的方式,將其隔離在成人視線之內。這樣既讓他認識到為什么被罰又體驗到孤獨的滋味。這是既簡單又行之有效的矯正方法。
六 幫助孩子區分正確行為與錯誤行為
當孩子不良行為出現時,家長不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法。應該先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盡量滿足孩子的愿望。待孩子情緒好轉后,再告訴孩子為什么錯了,應該怎樣做才正確。如孩子拿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回家,家長問孩子為什么要拿回家呢?然后告訴他這樣做不對,你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征得別人同意,再采取商量的口吻:“你玩一會就送回去好嗎?”孩子只有知道了正確的行為,才不會出現錯誤的行為。
七 抓住重點,要持之以恒
矯正幼兒的不良行為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錯誤會反復出現。這就需要家長和老師持之以恒的教導,使這種行為徹底消失。
孔子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幼兒是純凈的、無邪的,教育者應給受教育者一個平等、和諧的教育平臺,讓不同的孩子都受到最好的教育,讓他們成為有用之才,成為有責任心的人。
參考文獻
[1]陳幗眉、姜勇著.幼兒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