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就是指家庭內部成員之間,主要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親子教育是以親緣關系為主要維系基礎,以嬰幼兒與家庭的互動為核心內容,以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和愛護嬰幼兒的身心健康、開發潛能、培養個性,使新生人口的整體素質得到不斷提高為宗旨的一種特殊形態的早期教育。
著名的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孩子的發展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錯過了這個敏感期,事后很難彌補。大量研究事實表明:嬰幼兒時期,尤其是3歲以前,是人類生長發育最重要的時期。俗話說:“3歲看老”,從一定程度上說明0~3歲嬰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人們也越來越重視0~3歲嬰幼兒的教育。
但目前0~3歲嬰幼兒親子教育不容樂觀。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年輕父母缺乏相應的育兒知識和技能;(2)年輕的父母忙于工作,無暇照顧孩子;(3)部分年輕父母育兒觀有偏頗,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4)部分年輕父母教育意識淡薄,與孩子游戲的時間少。為此,幼兒園在0~3親子活動中采用有效的策略,加強對家長的育兒指導。
一 根據不同活動環節,給予指導
3歲前,嬰幼兒以無意注意為主,為激發孩子的興趣,要求家長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引導孩子進行積極模仿,從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所以,在每次活動中,可以根據各個環節的目標、內容、指導要點對家長進行不同形式的指導。
第一,點名活動開始時,老師可這樣指導家長:“各位家長,這個游戲是請寶寶主動、大聲唱出自己的名字并向大家問好,我們要積極地鼓勵孩子,和寶寶一起唱、一起做動作,要用夸張的語調和表情來激發寶寶的游戲興趣。”點名活動后老師會這樣指導家長:“點名活動可以很好地鍛煉寶寶膽量,平時可利用家庭聚會,朋友聚會時有意識地讓寶寶介紹自己,讓寶寶更活潑、大膽。”
第二,在操作活動時,教師會指導家長掌握活動的操作方法、操作注意事項,告知活動發展目標及家庭延伸活動。如25~30個月玩米樂活動,教師是這樣指導家長的:“大家請仔細看老師是怎樣喂小豬吃飯的。調羹的柄的紅色標記處輕輕地放在中指的側面上,大拇指和食指輕輕地捏住。舀一調羹,一口一口喂進小豬的嘴巴里,讓小豬吃得飽飽的。”活動結束后,教師會簡單總結活動的目的及延伸活動的要求,仍以玩米樂為例,教師是這樣指導的:剛才的活動讓寶寶學習了正確拿調羹的方法和抓握的練習,寶寶們下半年就要上幼兒園了,要學會獨立吃飯,從現在開始回家要引導孩子獨立使用調羹進餐。
第三,在音樂活動中,我們會指導家長適時介入指導,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幫助其完成節奏練習、動作模仿練習等。以音樂活動“捏窩窩”為例,教師是這樣指導家長的:“我們用彩色樂器瓶來給歌曲配樂,寶寶捏住瓶口的上方,一下一下地甩動,如果不會甩動,媽媽就要握住寶寶的手腕去幫助他。”
第四,在語言活動中,我們會教給家長講小故事的方法,并引導家長適時提問。如以故事“新衣服”為例,教師引導家長用生動、激情的語言給孩子講故事,提一些有關故事人物、顏色等簡單的問題,如“寶寶的上衣是什么顏色的?”“誰來追寶寶了?”“寶寶怎樣了?”“寶寶吃飯的時候要怎么做呀?”
第五,在親子游戲中,我們會教給家長親子游戲的方法、恰當的情感表現和對孩子的情感激勵。以親子游戲“包餃子”為例,首先讓家長掌握其玩法:輕輕地、按節奏、順時針按摩寶寶的腹部,并用雙手從寶寶的腹部兩側依次往腿部撫摸……游戲過程中,引導家長注意和孩子的眼神交流,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快樂、溫馨,進一步促進親子間的情感。
第六,在大運動中,我們會引導家長注重孩子勇敢、合作、嘗試等精神的培養。如游戲“運糧”,我們設計了獨自推小車、與父母合作抬糧食等情節,在游戲的過程中注重了孩子品質、能力的培養。
當孩子在活動中取得了一點進步,我們會引導家長用語言、表情、擁抱等方式告訴孩子,家長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從而對建立孩子的自信心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當孩子出現某些行為問題時,我們會主動幫助家長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如有個孩子在玩積木時,反復把積木放到小搖車的座位上,然后推下來,面對這種現象,家長認為孩子是在搗亂。其實,孩子是對推這個動作和結果感興趣,在反復放置、推下這個動作中發現、感受一些變化,當我們把其中的道理分析給家長聽,家長理解了孩子的行為,就能適時對孩子進行下一步引導。
二 根據不同教育類型的家長,開展指導
不同的孩子在親子活動中會有不同的表現,不同教育類型的家長對待孩子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作為親子園教師要在觀察和了解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教育類型的家長提供相應的指導,鼓勵家長學習基本的育兒知識、樹立正確的育兒觀,提高自身素質,改進自己的行為。
第一,對于溺愛型的家長,我們讓家長在活動中做“傳話筒”。如彈彈和她的奶奶,對于這個小孫女,奶奶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在操作活動種小樹中,彈彈只種了幾根就讓奶奶種。在奶奶即將代勞的時候,老師馬上介入:“彈彈,這根小樹苗應該種在哪里呀?”“對了,真棒!真棒!”“奶奶,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您只能用語言加以引導,不可包辦代替,孩子在一次次的練習中小手會更能干”。對于這種類型的家長,在親子互動時只要求家長做示范動作,不包辦代替,對孩子的任性行為,我們引導家長表示理解、容忍及寬容,采取“冷處理”的方法,并及時根據家長的表現,提出具體要求。
第二,對于忽視型的家長,我們要求其認真對待,積極參加活動。萌萌的媽媽只來過一次親子園,平時和孩子的爸爸在單位,所有的養育任務全都交給了孩子的外婆。相比同齡孩子,萌萌除身體鍛煉外,其他的能力都落后于同齡的寶寶,特別是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老師向其打招呼:“萌萌好!”,孩子也會說:“萌萌好!”。對于此類家長,我們要求她盡量多帶孩子來參加活動,讓她在活動中感受自己孩子跟同齡孩子的差距,學習育兒的基本方法,抽出更多的時間陪伴寶寶一起成長。
第三,對于高要求的家長,我們要求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引導、教育孩子。如婷婷,在前面幾節親子活動課上,沒過多久就會聽見她響亮的哭聲,媽媽在一旁不斷地訓斥。究其原因,是因為婷婷的操作沒有達到媽媽的要求,媽媽就罵婷婷“真笨”,使得婷婷眼淚汪汪,不知所措。對于這類家長,我們采取事先提醒、及時制止并事后總結,適時與家長溝通,提出家長能接受的意見,引導他們用正確的方法指導孩子的行為。
第四,對于民主型的家長,我們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引導家長、幫助孩子更好地完成任務,并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三 根據不同家庭角色,實施指導
在親子活動中,家庭成員角色的不同,嬰幼兒所獲得的收獲也不一樣。
第一,母親對嬰幼兒更多的是撫育、照料、鼓勵和言語教導、行為示范等。其中,母親對嬰幼兒豐富而又積極的情感交流,對子女未來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健康的情感有重要影響。“80后”的母親,年輕又有學歷,吸收新知識、新經驗的能力強,可借助網絡平臺和沙龍活動,讓母親較快地獲得相關知識和可操作的經驗,提升母親的教育能力。
第二,父親對子女的成長有著特殊的作用,這不是母親可以替代的。父親與子女的交往內容偏重于游戲、游玩和學習指導活動,如體育運動、旅游和科學探討等,這些活動具有更多的認知性和活動性,活動量大、刺激性強。父親往往成為子女游戲的伙伴、學習的指導者和行動的榜樣。國外研究表明,在超常兒童中,受父親直接教育和影響的孩子最多。德國哲學家費羅姆認為:“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學技術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風紀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因此,為了促進孩子的成長,父親就有必要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更多地參與到孩子的教養工作中去。可以開展“會講故事的爸爸”、“會玩的爸爸”等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感受到父親寬容的胸懷、勇敢的精神。
第三,祖輩對嬰幼兒更多的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大多數祖輩對嬰幼兒的保護過度,放手不足,容易造成其交往上的依賴性,會影響未來一代獨立性的發展。老人帶孩子當然有老年人的經驗和優點,但也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問題,如老人對科學教養孩子的方法所知較少,往往過分疼愛而嬌慣孩子,容易讓孩子養成任性的不良性格;也可能因為老年人無法掌握開發孩子智力的方法,錯過對孩子進行最佳開發的時機。所以,在充分尊重老年人的基礎上,年輕的父母一定要與之多溝通、多交流。可以開辦“老年育孫基地”,“入戶指導”,定時定點進行教育宣傳和咨詢活動。
四 利用家長育兒資源,進行指導
親子教育中,讓每位家長成為教育的同盟者,充分發揮家長的作用。因為家長都愛自己的孩子,大家都關心自己孩子所在的幼兒園,都愿意為自己孩子的發展成長出一份力。只要利用得當,每位家長都有巨大的教育潛能。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教育資源。
第一,育兒妙招大家說。家長的生活背景和閱歷不同,對教育的認識水平和方法也不同,然而,他們的愿望都是相同的。每次來親子班參加活動,他們會觀察別人的優點,思考自己的問題。在親子班教育活動中,可用孩子吃點心的時間,讓家長討論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困惑或經驗,如有的寶寶比較膽怯;有的寶寶很挑食;有的寶寶很任性等,大家圍繞不同的主題各抒己見,一起討論解決的策略,都感到受益匪淺。
第二,現場觀摩更有效。家長之間的觀摩具有直觀形象性,是很好的教育資源。有一次,彈彈和媽媽玩做糖葫蘆的游戲,媽媽在引導寶寶的過程中,將游戲的玩法進行了變化,如認識顏色數量、數數、比較多少,使寶寶的興趣持續了很長時間。這種一物多玩的引導方法體現了家長的先進教育理念。現場的觀摩讓更多的家長體會到教育的智慧。
第三,無墻課堂真正好。為了便于家長在家中開展類似的活動,親子園活動可以選擇家中經常能看到的日常用品作為活動的材料,這樣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又能使家長和孩子都易于接受,從而使家長感受到親子教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它是隨時可見的,不需要家長多么高深的理論知識,只需要一顆設身處地為孩子著想的心。如玩撲克牌,不僅能很好地讓孩子認識顏色,還能滲透數字的教育;玩米游戲,不僅讓孩子感受到玩米的快樂,還能學習掌握不同的玩具;夾夾樂游戲,可以做成毛毛蟲的腳,可以夾在媽媽的背上,做成一只大刺猬,還可以進行夾衣服跑跑樂游戲。這些活動簡單易行,既能促進孩子精細動作的發展,也讓孩子親身體驗了自制玩具的樂趣。
改善目前0~3歲嬰幼兒家庭教養的現狀,必須依賴于全社會對3歲前嬰幼兒早期教育的重視,依賴于現代育兒理念的傳播,依賴于家庭教育天地的拓展。教師要努力在0~3歲親子活動中提高家長的教養能力,讓孩子從一開始就在身心方面得到最好的教育,為其將來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任編輯:李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