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周圍的環境,而周圍的環境也時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當人們昂首跨入新世紀之時,當人們陶醉在征服大自然之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生態危機在日益加劇,環境惡化正在不斷地威脅著人類,如今年我國爆發的大規模霧霾;江西、湖南等長江中下游地區前幾年連續出現旱災,到了六月中旬又遭受特大洪災等,大自然正瘋狂地報復著人類,使人們深刻地感觸到環境危機帶來的各種災難,人類也為自己的行為付出沉痛的代價。如今環保問題已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正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孩子是未來的主人,加強對他們的環保教育意義重大而深遠,它不僅關系到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它還直接關系到我們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擁有真正的綠色家園。由此可見對幼兒實施生態環境教育,使他們從小具備環保意識,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幼兒園是幼兒環保啟蒙教育的重要場所,作為幼兒教師,應以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為依據,充分利用特有的環境資源和條件,不失時機地開展一系列環保教育活動,將環保意識滲透到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讓孩子從小構筑“綠色夢想”。下面淺談一下本人在環保教育方面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 感受自然,觸發幼兒環保意識
孩子從一降臨到這個世上,就處在一個自然環境之中。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我們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它們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是啊,在孩子們天真的眼睛里,看到的是高大的樹木、鮮艷的花朵、飛舞的蝴蝶、飄動的彩云,大自然所賦予的這一切是多么美好。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孩子們樂不思蜀、流連忘返。他們喜歡這樣的環境,那么保護環境的情感便會自然萌生。因此接觸大自然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式。因此平時只要有時間,教師應盡可能地抽時間帶孩子去幼兒園草坪、種植區等環境優美的地方去“玩”,讓幼兒在優美真實的環境中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充分親近空氣、親近水,并進而認識空氣、水與人類的密切關系;讓孩子們欣賞千姿百態的花草樹木,認識身邊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平日里尋找各種機會與幼兒一起欣賞風、雨、雪、虹等自然現象;與幼兒一起關注周圍的生命,如螞蟻搬家、小鳥覓食等。熱愛自然、親近自然是寶寶的天性。作為教師,應及時發現、保護,并引導幼兒的這種天性,讓他們在對周圍環境的感知、欣賞、體驗中逐步建立環保意識,形成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美好情感,并讓幼兒在接受自然美的熏陶的同時,充分體驗自己和世界萬物一樣是自然生態的一員,是地球的寶寶。
其次,可通過幼兒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環境對幼兒的影響。幼兒有其主觀的能動性,所以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認識水平,有計劃地讓幼兒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觀察、去學習、去比較、去發現。比如,可以組織幼兒實地參觀和感受附近的截然不同的環境,如小公園里青翠碧綠的優美環境與濃煙滾滾的受污染的電子工廠環境以及馬路上各種煙塵、被污染的空氣。然后由幼兒根據自己的發現講述不同的感覺,從而切身體會到煙塵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引發他們思考如何防止煙塵的侵害,知道綠化的好處和如何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護自己。再如:帶領幼兒觀看受污染的河水,并用污水和飲用水分別養金魚,讓幼兒觀察其結果,進行對比,通過觀察、實驗,使幼兒明白了水的質量好壞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總之,直接讓幼兒投身大自然,讓幼兒在充滿自然氣息的環境中親身體驗,是幼兒園開展環保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徑,而幼兒在認識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中也萌發了環保意識,樹立了保護綠色地球的信念。
二 寓教于樂,培養良好環保習慣
“用小行動保護大地球”,對年幼的孩子來說,這些“小行動”的習得要從娃娃抓起。作為教師應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將環保教育滲透到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加強對幼兒環保習慣的養成,使幼兒由不自覺的行為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如玩水可以說是幼兒喜歡的一種活動。你看:洗手時,他們用手指堵住水龍頭口,讓水花四濺,樂得哈哈大笑,或把水龍頭開得大大的,自來水嘩嘩地流,一會兒水池就滿了像條小河,他們的手在里面劃來劃去,好玩極了。他們怎么會想到這是在浪費水資源。為了使幼兒不浪費水,我們一方面設置了一些玩水設施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收集了一些關于水資源貧乏的錄像放給幼兒看。幼兒看到有些地方因缺乏水田地干裂,農作物不長,人們飲水都困難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受到很大的震撼。在此基礎上給幼兒講道理,教育幼兒節約用水,幼兒就能很愉快地理解和接受,他們學會開小水、隨手關水龍頭等一系列不浪費水的好習慣。由此可見,要幼兒從小樹立環保意識,必須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實際,從一些小事著手,由小及大,由近到遠,開闊幼兒的眼界,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又如,最近霧霾天氣的爆發,很多幼兒在來園的時候都戴上了防霾口罩。針對這個情況,教師可以告訴幼兒霧霾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哪些危害,應該如何預防,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很多幼兒在家里也都聽爸爸媽媽談論過,老師在反復強調之后他們記憶深刻,在此時再提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對幼兒來說是一堂既生動又現實的課。類似這些小事生活中還有很多,如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雜物;公共場所不大聲喧嘩;說話、走路要輕;愛護圖書、玩具等,只要教師做個有心人,關注孩子生活中點點滴滴,并給予隨機、靈活的教育,日積月累,只要每一個孩子都能夠做到節約一滴水、保護一棵樹、回收一張紙這些小行動,那么地球就會變得天更藍、水更清。
幼兒年齡小,因此幼兒教育有其教育的特殊性能,因此教育應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對幼兒進行環保教育時必須采用生動形象的方法,采用幼兒喜愛的游戲形式,讓幼兒感受體驗。如6月5日世界環境日、3月12日植樹節等可帶領幼兒開展一些環保知識競賽、春秋游、植樹等環保活動;平時還可多組織孩子收集廢紙、易拉罐、玻璃瓶、果凍盒等廢棄物品,把它們再生利用,做成各種新穎、有趣、立體、直觀的玩教具,既可以節省材料,又可以減少污染;利用飯后散步時間可帶領幼兒到幼兒園的周圍開展揀垃圾競賽活動;另外,窗臺上,可設置一些養殖園、種植角,讓小朋友親自養殖各種動植物,觀察它們的生長過程,在感受了付出時的艱辛、收獲動植物長大后的喜悅時,孩子們會更加自覺地去關心身邊的動植物,從而喚起他們保護環境的迫切愿望。總之,運用豐富多彩的活動、游戲對幼兒進行教育,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特點,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家園合力,提高環保教育實效
在幼兒園,教師是幼兒的模仿對象,在家里,父母自然會成為幼兒的模仿對象,因此爭取家長的配合也是幼兒園實施環保教育的途徑之一。作為教師應積極爭取家長的配合、支持,充分利用家長這一資源,抓住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幫助幼兒認識生態環境中的一切,以家長的意識和行為去影響孩子,使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家長的行為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伴隨終身的,父母的一舉一動都會清晰地印在孩子的頭腦中,因而要幼兒有環保意識,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做一個環保公民。如果父母能夠言傳身教,那么就會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作為老師除了要求家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外,還可請家長將幼兒在家中的環保行為告知老師,并給予一定的表揚,能讓幼兒有成功感和喜悅感,讓幼兒的環保行為持續下去。另外,家庭和幼兒園應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抓住各種時機共同合作,開展一些親子環保活動,如植樹節,可組織幼兒和家長一起植樹種草,到大自然中游玩,讓孩子了解大自然的奧妙,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并提醒幼兒隨時清掃垃圾,相信在這些盡享天倫之樂的活動中幼兒肯定能進一步強化環保意識。
幼兒園環保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為了使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還需要教師不斷的努力、奮斗和探索,讓我們一起攜起手來,放飛孩子的綠色夢想,帶動所有的人都愛護環境、保衛地球,讓我們擁有一個真正的綠色家園吧。
〔責任編輯:李錦雯〕